□本报记者 贾智勇
改革春风拂神州。1981年,长垣县丁栾镇的崔勤峰办起了工艺比较单一的棉签、纱布等卫生材料生产加工作坊。由一支棉签、一块纱布带来的大产业自此在丁栾镇遍地开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迅猛发展,崔勤峰的作坊发展迅速,逐年扩大规模,1997年,成立了新乡市华西卫材有限公司。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华西公司已发展成集科、工、研于一体,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化企业,年产值5亿多元,先进设备1000余套,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与改革开放同行。几十年来,华西公司的发展正是长垣县丁栾镇发展的缩影和写照。丁栾镇位于长垣县城北12公里处,是长垣县副中心城镇、新乡市“三化”协调发展实验中心镇、河南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国家级重点镇,享有中国“卫材之乡”的美誉。
改革开放以来,如百舸争流,丁栾镇凭借自身区位优势,率先创建了长垣县第一家卫材企业。众多丁栾人走南闯北,赢取无尽商机、先机,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2018年,全镇完成财税收入878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4.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967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79元。
激流勇进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凭借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生产加工产业的特色支撑,丁栾镇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一批龙头企业纷纷落户,使其成为引领丁栾镇产业发展和富民增收的助推器。”镇党委书记陈国利介绍说,从手工作坊到马路市场经营、再到入园区办企业,历经30多年的发展,目前,丁栾镇拥有规模化生产企业20余家,经营企业380余家,物流配送120余家,产销量占我国总量的60%以上。随着产业的发展,土地成了严重制约全镇发展的最大瓶颈。
此次国家土地入市及宅基地改革,为乡镇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和前景。丁栾镇再次抓住改革机遇,采取拆旧复耕的模式,对村庄空闲院及零星建设用地进行拆旧复耕,整合地块建设双创产业园。
截至目前,共整合建设用地600余亩,为集体入市创造了条件。已入市集体建设用地31宗476亩,使大部分企业的发展得到了土地保障,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显著效益。通过入市取得一期建设项目,总占地112亩,计划投资4.8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21万平方米,可吸纳80余家小微企业入驻,安置就业2000人,实现年收入8亿元以上。二期正在积极建设中。
发展用地的保障,使丁栾镇实现了“凤还巢、人回转、厂回迁、钱回流、业回创”的目标,壮大了卫材产业,巩固了特色卫材小镇建设成果。产业空前集聚,提升了产值、扩充了财税,增加了持地群众的财产性收入,增强了村集体经济,推动了乡村振兴。闲散土地整治绿化,为群众打造了别具一格的菜园、果园、花园和游园,村内外环境得到改善。闲散土地复耕收益,增强了基础设
施建设后劲,提升了群众生活环境,加速了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八位一体”商贸物流势头强劲
按照“加强新兴产业、加强产业化合作、加强软环境建设、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劳务经济发展、加强政策扶持、加强理念转变、加强组织引导”的“八位一体”发展思路,丁栾镇依托区位优势和十里商贸长街优势,大力发展医用卫材及相关配套产业,推动商贸物流、电子商务、餐饮、运输等新型产业的蓬勃发展。
丁栾镇镇长冯杰表示,依托卫材产业的集聚和现代农业的新特优势,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建“软硬件”设施。丁西商业商贸街、华西商贸街、华西小区、丁栾社区等硬件的投建,提升了丁栾人的生活品质,确保了全镇可持续发展。
枣园农家乐、电子商务、果品烘干等新型业态提升了丁栾人商贸经营品位。由创业园带动的德邦等56家物流仓储公司,更是优化了丁栾镇的商贸格局,给丁栾人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创业园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往来营销人员达1.4万人次,带动餐饮、运输等服务人员1.8万人,全镇个体经营户3600多家,外来客商及营销人员多达3200余人,形成了聚商、富商、安商的强大动能,有力地拉动了丁栾镇的镇域发展。
精准发力 现代农业绿色高效
以发展特色、高效、设施农业为抓手,丁栾镇突破耕地资源制约、实现增产增收,通过科学规划引导、基础设施配套、政策集成扶持等措施,着力打造冬枣、石榴、花椒三个种植基地和华西观光设施示范园“四个农业龙头基地”。
“打造农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必须推动一产‘接二连三’,以创造更大的附加值。”陈国利表示,为搭建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加快水电路、桥涵闸等配套项目的建设,2016年以来,镇党委、镇政府争取政策性资金用于现代农业种植基地内小农水建设;修建高标准桥梁2座,打通冬枣种植区、华西农业示范园与省道308间的道路连接;增设了种植区内的护拦设备等,完善的配套设施建设,彰显了丁栾镇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心,也增强了群众和民间资本投身现代农业的信心。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