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淮/文 冯澎/图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5周年。60多年前,我曾为参加过这场战争的优秀中华儿女、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伤病员输过血。光阴荏苒,时间虽已跨过大半个世纪,但那感人肺腑的热血情缘,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着我国东北地区的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怀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先后打了三个大战役,三战全胜,狠狠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并将敌军赶到三八线以南。但我军也付出了血的代价,人员伤亡严重。为了减轻前线和东北的压力,1952年冬,中央决定将部分伤病员接回祖国内地治伤养病。因卫辉县交通便利,医疗条件优越,就准备将部分伤病员送到卫辉接受治疗。消息传开,全县人民喜出望外,全力做好迎接伤病员的准备工作。
当时我正在平原省卫辉中学(今卫辉一中)读书,刚读过著名作家魏巍在朝鲜前线采写的优秀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爱国拥军的激情如火如荼,朝思暮想盼望迎接最可爱的人。一天上午课间活动时,校广播站播出通知,下午4时到火车站迎接志愿军伤病员。一时间,全校沸腾。午饭一撂下饭碗,同学们谁也不说休息,都在忙着制横幅、扎鲜花。学校西乐队、舞蹈队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因为他们是建国初期第一任校长何高民在平原省组建的第一家大型西式管乐队、第一家置有少数民族服装的
舞蹈队。在音乐老师郭世周的指导下,学校西乐队、舞蹈队成为全平原省的一张名片。恰逢如此重大而光荣的政治任务,当然要率先行动。下午3时,全校学生四路纵队,在雄壮的军号、锣鼓声中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赶到火车站,我们列队在站台马路东边等候。不久,随着一声汽笛鸣响,一列挂着“热烈欢迎最可爱的人”大幅标语的火车徐徐进站。顿时,站台上下锣鼓声、鞭炮声、口号声响成一片。站台上早已等候的医护人员走进车厢,将重伤员抬上担架,搀扶着轻伤员缓缓出站。学校舞蹈队队员急忙走上前去,将一朵朵大红花献给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战士个个面带笑容,向欢呼的人群挥手致谢。
猎猎飘动的红旗方队在前面开路,军乐队号声嘹亮、锣鼓喧天,舞蹈队挥动着花束彩带翩翩起舞,一辆辆结彩的救护车紧跟其后徐徐前进。从火车站、辛庄街,进北阁门,经德南、德北、南北马市街、西门大街,一路夹道欢迎的群众人山人海。不少机关、单位、商家店铺还在门前摆放着果品、糕点、茶水、脸盆。当时,我作为校刊小记者,看到沿街有不少老大爷、老大娘和佩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将热手巾递给志愿军伤病员擦脸。从火车站到负责接纳志愿军伤病员的南门里河南省第一康复医院,几里路程,竟走了一个多小时。为了迎接志愿军伤病员,医院早已修饰一新,漂亮的房间内,摆放着新床、新被褥。第二天,在校团委和学生会的倡导下,同学们争先恐后拿出自己日常节省的生活费,到门口副食品
店购买了奶粉、乳品,派代表专程到医院送给志愿军伤病员。当得知一些危重伤病员急需输血时,全校学生争着到校医务室报名,短短一个课间报了几百人。当时因不需要那么多人,校医务室经过血型检查,结合个人身体条件,一选再选,最终仅挑选了30多名学生。被挑选上的欢天喜地,没被挑选上的竟当场抹眼泪,庆幸的是我也是30多名学生中一员。一个星期天,三名校医带领我们卫辉中学志愿者来到河南省第一康复医院采血室。我自幼胆小,平常打个防疫针吓得浑身哆嗦,可那一天不知胆从何处来,进门二话不说,挽起衣袖,伸长胳膊,一点儿也不害怕。不少同学献过血还跑到病房嘘寒问暖,同志愿军伤病员拉家常,听他们讲在朝鲜前线怎样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怎样痛打敌人。
同学们心里惦念最可爱的人,大家隔
三岔五地三五成群到病房去看望他们。另外,学校专门组织了输血大队,建有血型档案,只要医院需要血液,一个电话立即前往。寒来暑往,卫辉中学学生究竟有多少批次、多少人员去输血,总共输了多少血,已无法考证,但唯有一条,当时被誉为第一康复医院血库的卫辉中学曾立下军令状:血液有保障,要多少有多少。为了感谢卫辉中学学生,志愿军伤病员委托医务人员购买了鸡蛋、猪肉,专门送到学校伙房,让改善生活,增加同学们的营养。最难忘的是这年冬天,河南省歌舞团(现省豫剧三团)来院慰问演出,地址在医院露天广场,院办通知将广场让出一半席位给学生。晚饭后学校24个班1200名师生,又是四路纵队浩浩荡荡地进入广场,同最可爱的人欢聚一堂。首先,著名青年演员王善朴、高洁、马琳、柳兰芳奉献了几首拥军歌曲、山东快书,紧接着是大型现代豫剧《志愿军的未婚妻》。全剧高潮迭起,动人心弦,台下热烈掌声加上“向最可爱的人学习”“祝最可爱的人健康”的口号声此起彼伏。
恩比泰山重,热血铸真情。最可爱的人在朝鲜前线踏冰卧雪,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杀敌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了卫辉中学师生。同学们在日记里,作文里动情疾书,“不是最可爱的人在前线英勇杀敌,保家卫国,我们怎能早上喝一杯豆浆,背起书包走进美丽的校园,又怎能坐在漂亮的教室里,在灯光下安安静静地读书……”
最可爱的人的事迹,见诸于同学们的日记中、作文里,而同学们的拥军行动也多次出现在医院的墙报上。不少伤病员刚入院时,面色苍白,身体虚弱,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都已转危为安,恢复健康。为了感谢医护人员和同学们的真情厚爱,他们纷纷将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撰写出来,贴入专栏、墙报。有的战士经过再三申请被批准重新归队;有的被送往新乡、郑州、洛阳等地学文化知识。
上世纪五十年代军爱民、民拥军,血浓于水的军民情缘将永载史册,光照千秋。
(周书淮系卫辉一中1958届校友,曾任卫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卫辉市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