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市顿坊店乡

稻田迎来收获季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本报讯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保军)金秋时节,卫辉市顿坊店乡黄庄村的水稻田呈现一派丰收景象。金色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忙着收割成熟的稻谷,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谷香。依托南水北调生态补水的滋养,拥有500年种植史的“道地黄庄水稻”重焕生机——既让古老农耕传统重拾荣光,更成为当地撬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劲“金色引擎”

  顿坊店乡在明清时期便是远近闻名的水稻产区,“前稻香”“后稻香”等村名,便是当年这里稻香满田的鲜活印记,见证了当地水稻种植的辉煌历史。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受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影响,水稻灌溉水源出现断档,水稻种植规模慢慢缩小,最后彻底没人种了。“听老人说,我们村曾是水稻之乡,种出来的大米满屋飘香,后来水位下降,我们村就没法种了。”当地水稻种植户王前广的话语中,满是对过去水稻种植盛况的怀念和对种植中断的惋惜。

  转机出现在2022年。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推进,南水北调的水流进了卫辉。当地政府积极协调,利用南水北调进行生态补水,同时大力实施地下水压采工程。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使得当地地下水位明显回升,曾经消失的水稻种植条件逐步恢复,水稻种植产业也随之慢慢“复活”。

  为了让水稻种植产业持续发展,顿坊店乡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主动协调水利部门,全力保障水稻种植所需的灌溉用水,切实解决种植户的后顾之忧,让想种水稻的农户不仅能种上水稻,还能种得好。“我们利用南水北调水进行生态补水,减少地下水开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让地下水位慢慢上来,这样,水稻才有了种植条件。”顿坊店乡干部董宇介绍道。

  如今,当地水稻种植成效显著。据王前广介绍,现在水稻每亩产量能达到1000多斤,市场价格每斤在6块钱左右,一亩地收入可达6000多块钱。今年,顿坊店乡的水稻种植面积已扩大到200多亩。当地还充分挖掘“500年种稻历史”这一独特优势,精心打造“财神米”品牌,积极对接商超、电商平台,让“家乡米”走进了千家万户。“我们靠‘老祖宗传下的种稻底子’创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现在,很多商超都有我们的大米,附加值比散卖高了不少,村民种稻的劲头也更足了。”顿坊店乡党委宣传委员王亚改说道。

  从40多年前的“断种之憾”,到如今的“稻香满田”,顿坊店乡水稻的“重生”,不仅是南水北调生态效益的鲜活缩影,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见效的生动实践。这粒承载着历史与希望的“金色种子”,正让古郡卫辉在新时代结出“富农兴村”的丰硕果实,为当地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