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滩“爬”出“致富蟹”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翟京元实习生 黄梦然
时下,秋收接近尾声。延津县黄河故道的花生和玉米陆续入仓,而在塔铺街道盐厂村,却有着不一样的收获——青蟹上市了。
在这片昔日的盐碱滩涂上,水塘里数不清的青蟹“张牙舞爪”,活力十足。“过去,生活在盐碱地上的人们,喝的水咸、种粮产量低,如今养殖青蟹,成为增收的好项目。”河南盐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杨飞介绍。
今秋的盐海水产养殖基地格外忙碌。工人们身着防水服,熟练地从规划整齐的塘口中捕捞起一只只膏肥黄满的青蟹,随后在操作台上进行分拣、称重,将其精准地放入专用的保温包装箱中。这些产自内陆盐碱地的“特殊海鲜”,即将通过高效冷链物流,在数小时内送达新乡、郑州等周边城市的生鲜市场,继而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谁能想到,内陆平原地区竟能养出海里的青蟹!”基地的一名师傅麻利地捆扎着青蟹,既是感叹又有称奇。
其实,这片土地上的蜕变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欢是延津人,从事水产养殖研究后,王欢便想到盐碱地里含盐,是否可以利用盐碱水发展海产养殖。
“内陆盐碱地的盐度普遍低于千分之五,正适合青蟹生存。”王欢说,此外,延津的盐碱水缺少钾、钙、镁等关键离子,又有利于螃蟹蜕壳生长。
从2018年开始,王欢所在的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水产动物养殖团队在延津等地的盐碱地试养海水拟穴青蟹。2020年,延津县石婆固镇里乡村村民杨明涛将自家盐碱地改造为池塘养殖青蟹,成了当地首个“吃螃蟹的人”。数年间,科研团队带领村民经过不断试验,相继解决了存活、长大、量产三大难题,最终成功将青蟹推向市场。
近日,国家统计局新乡调查队在对该基地的实地走访中发现,随着该基地探索出的“青蟹-南美对虾混养”模式日趋成熟,青蟹可清理残饵和病弱虾体,对虾的活动则促进水体循环,两者共生显著降低了病害风险,平均亩产值突破3万元,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这个收益,是过去种植传统旱作作物效益的30倍以上。”杨飞算了一笔经济账,脸上洋溢着喜悦。这种高附加值的养殖模式,让企业获得了丰厚回报,对于村民来说,既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又能进入基地打工获得收入,实现了“一块土地,两份收益”。
调研中,国家统计局新乡调查队有关负责人表示,盐碱地上养青蟹,将生态劣势成功转化为产业优势,为其他盐碱地分布区提供了“盐碱地也能产出好效益”的新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