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廖心
随着00后成为高校学生主体,他们的数字化生存习惯与个性化发展需求,正给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带来全新挑战。教育部在《关于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思政教育融入社区生活场景,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恰好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当前,传统思政教育载体存在明显短板:静态宣传栏受空间和更新周期限制,信息传播范围有限;固定场所的讲座常因学生课程冲突导致参与率低,知识内化效果不佳;辅导员作为核心育人力量,受1∶200 的师生比例制约,大量精力被事务性工作占据,难以开展个性化辅导,部分辅导员还存在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使得思政教育难以精准回应学生多元思想需求。
面对这些现实需求,数字技术展现出强大的赋能潜力,为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教育载体创新提供了关键支撑。大数据技术可整合学生社区活动轨迹、线上互动数据、消费行为等多源信息,构建精细化的“学生行为画像”,精准识别学生在思想认知、价值取向、兴趣偏好上的差异,为思政教育提供精准靶向。人工智能技术能开发智能交互系统,24小时响应学生思想困惑,还可根据学生画像推送个性化思政内容,让思政教育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则能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交互、可感知的体验载体,让学生在“穿越”历史现场的过程中,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与认同。在此基础上,高校可构建起一站式学生社区数字思政载体三维创新模型,从基础设施层、服务平台层、决策支持层三个维度,实现思政教育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
在基础设施层,高校通过多技术融合重构社区空间,在社区公共区域部署物联网感知设备,实时采集人流密度、环境参数、设施使用状态等数据,为思政教育场景精准触发提供支撑;配置交互式显示屏、智能服务机器人,集成政策解读、活动报名、心理咨询等功能,打造便捷的思政服务入口;建设社区数字“孪生”平台,构建虚实同步的数字镜像,既能可视化呈现社区运行状态,还能模拟思政活动效果与应急处置场景,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服务平台层作为连接需求与技术的核心,打造一站式服务门户,整合办事指南、学业帮扶等高频服务,将思政教育隐性融入日常事务办理;搭建虚拟实践社区,利用元宇宙技术创设党团活动室、红色剧本杀等场景,让学生在虚拟角色体验中深化理论认知,同时引入区块链技术记录实践轨迹,形成可追溯的思政成长档案。决策支持层则整合多源数据构建思政教育数据中枢,实现舆情监测、效果评估、思想趋势预测,依托智能决策系统优化资源配置,结合生成式AI自动生成个性化活动方案,推动思政教育从“经验主导”转向“数据—算法协同驱动”。
这一创新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能从多方面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在日常教育中,高校通过大数据与AI分析学生特征,智能推送 “每日思政微课”,内容涵盖党的理论、时事热点、道德规范等,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思政知识,实现思政教育常态化。在危机干预上,基于情绪识别的心理预警机制,通过传感器和智能算法实时监测学生情绪状态,一旦发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立即发出预警,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介入疏导,守护学生心理健康。在文化浸润方面,借助 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学生佩戴设备即可“置身”历史现场,参与历史情节互动,在沉浸式体验中激发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随着元宇宙、生成式AI等技术持续演进,思政教育载体必将向“虚实融合”“智能共生”方向迭代,未来高校需持续完善数字思政载体建设,让数字技术真正成为滋养青年精神成长的沃土,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海南科技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