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良:用热血为生命谢幕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崔敬

  生如夏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10月14日,由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河南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办公室联合颁发的鲜红烫金捐献证书和纪念徽章,送达我市延津县人体器官捐献者陈广良的家属手中,也将崇高的敬意和感恩,献给捐献者及他的家人。

  秋雨绵绵,夜色如墨。9月22日20时,蒙蒙细雨中,刚结束一天劳作的陈广良在下班途中,因视线受限不慎撞上路旁的大货车,脑部受重创陷入昏迷。尽管经过数日全力抢救,他的伤势依旧不容乐观。

  9月28日凌晨,病房内气氛凝重。经专家组评估,陈广良已进入脑死亡状态,生命进入倒计时。悲痛时刻,他的家人做出了艰难而伟大的决定——完成他生前捐献器官的愿望。同日,在河南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办公室内,在新乡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庄严见证下,陈广良家人签署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

  “父亲一生都在帮助别人,这是他一以贯之的做人准则。如今他走了,我们该帮他完成最后的心愿。”陈广良29岁的长子陈胜杰红着眼眶说。

  黄土依旧,生命轮回。9月29日凌晨,河南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手术室内,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OPO获取团队精准操作手术,成功获取54岁陈广良的一枚肝脏和两枚肾脏。这位平凡的农民离开了他挚爱的家人与土地,却用最后的力量,为世界留下了不平凡的印记——一枚肝脏、两枚肾脏,挽救了3名罹患重疾的陌生人的生命。完成器官捐献亲属确认流程后,陈胜杰说:“父亲的生命会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他给3个家庭带去了团圆的希望。”

  陈广良是延津县石婆固镇里士村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生与黄土打交道、与工地为伴。多年前,他经历离异,此后既当爹又当妈,独自扛起抚养子女、赡养父母的重担。这些年,他用双手撑起了这个清贫却充满爱的家。

  而父亲更深沉的爱,是陈胜杰收拾父亲遗物时才后知后觉的。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银奖、金奖,造血干细胞入库捐献志愿者荣誉证书,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无偿献血爱心证书......一摞摞尘封的荣誉证书被翻出,陈胜杰瞬间泪目,这些烫金的证书也让昏暗的房间熠熠生辉。

  “父亲与无偿献血结缘,要追溯到20多年前。”陈胜杰回忆道。2001年,陈广良到新乡市区办事,看到路边停靠的无偿献血车,车上“献血救人,功德无量”8个字的宣传标语深深触动了他。从此,他就与无偿献血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坚持定期献血,累计献血量已达数千毫升。

  “从小‘家’来说,以后咱们家人万一用血会有‘优惠’;从大‘家’来说,献血可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陈广良常常这样给孩子们讲自己献血的初衷。

  “我们只知道父亲经常献血,却不知道他还瞒着家人加入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入库捐献志愿者。”陈胜杰说。更让子女震撼的是,陈广良生前曾多次表露心愿:希望去世后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陈广良生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如今,这句朴实无华的话已成为这个家庭的家训,深深烙印在孩子们心中。“我们以后也会像父亲一样,参与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陈胜杰说,父亲虽然已离去,但他传递的家风会伴随子女一生。

  “三献”(无偿献血、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无偿捐献遗体和器官)被视为奉献生命的三个重要方式,而陈广良一人就完成了两项。他生前献出了可以再生的热血,身后献出了仅有一次的生命至宝,唯一“未竟”的,是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他早已登记在册,只因生前未能配型成功。

  “他20多年的无偿献血历程早已成为习惯,而今更以最终的器官捐献,完成了生命的绚丽谢幕,这是了不起的壮举!”新乡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评价道。这份看似“未竟”的答卷,却是普通人所能给出的、对生命最慷慨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