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韵千年

从《论语·八佾》观照现代生活中的精神共生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李建中

  故宫太和殿前的丹陛石上,蟠龙在云海中蜿蜒千年,与《论语·八佾》篇中“礼者,天地之序也”的古老箴言遥相呼应。当我们目睹地铁中争抢座位的推搡、餐厅里此起彼伏的手机外放、家族聚会时各自低头刷屏的静默,方知智能时代的便捷并未自动带来精神秩序的完善。这部诞生于2500年前的文化经典,正以其特有的智慧光芒,穿透现代生活的浮躁迷雾,为价值迷失的当代人提供着精神导航。

  一、礼的本质:从仪式规范到心灵契约的文明重构

  在《论语·八佾》篇的开篇,孔子面对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的越礼之举,发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警示。这种对礼制僭越的痛心,在今日仍具现实意义。当某高校毕业典礼上学生穿着拖鞋、短裤领取学位证书,当传统节日沦为电商促销的营销符号,让我们感受到了当代礼仪缺失之现实。

  当代社会的礼仪缺失呈现出双重面相:一方面,网络空间中的语言暴力屡见不鲜,直播间里的人身攻击成为常态;另一方面,年轻人开始自发组织汉服雅集,在茶道香事中寻找仪式感。这种矛盾印证了《礼记》“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的深刻洞见——人类对精神秩序的渴求从未消失,只是需要新的载体。正如深圳城中村里的“共享厨房”运动,邻居们通过轮流掌勺、共同进餐的现代礼仪,重构着都市丛林中的情感纽带。

  在杭州某社区,退休教师王阿姨每周开设的“邻里茶叙”颇具启示。参与者需遵循“手机入袋、正襟危坐、轮流发言”的简单礼仪,这种改良版的传统茶礼,让钢筋水泥中的陌生人重新学会注视对方的眼睛。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礼仪是精神的形体化”在此得到印证——当00后青年小张在茶叙后感慨“终于理解何为‘席不正不坐’”时,古礼的精神内核已在现代土壤中萌发新芽。

  二、和而不同:礼仪意识淡化的文明校准

  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精神,在当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某知名大学课堂上,教授因纠正学生瘫坐姿态被投诉“侵犯自由”,写字楼里同事间用表情包代替称谓已成常态。这种礼仪意识的淡化,实则是人际边界的模糊化。就像东京地铁设立“手机静音车厢”、维也纳剧院保留“正装观剧”传统,文明社会需要共同遵守的基础礼仪,正如《八佾》强调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本质是对人性尊严的双向守护。

  文化学者在苏州平江路的观察颇具深意:游客对着评弹艺人肆意拍照时,总有白发老者轻声提醒“请勿遮挡他人视线”;网红茶馆推出“静默品茗”专场,年轻人在两小时无手机体验中重拾专注力。这些自发形成的现代礼仪,与孔子“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的包容智慧不谋而合。当北京胡同里的垃圾分类督导员用拱手礼代替说教,当上海白领将视频会议前的仪容整理视为职业礼仪,传统文化基因正转化为现代文明的新密码。

  三、精神返乡:礼仪重建的现代性实验

  面对“年味变淡”的集体焦虑,成都90后设计师小林发起的“新式拜年礼仪实验”引发关注。参与者需完成“手写贺卡”“当面祝福”“倾听长辈故事”3项任务,许多年轻人反馈“找回了消失的仪式感”。这种实践暗合《八佾》“丧与其易也宁戚”的精髓——礼仪的核心不在形式繁简,而在情感的真挚流动。

  更具启示的是某科技公司的“数字守礼”项目:通过AI分析对话中的礼貌用语比例,在虚拟社交中植入“三秒应答”“表情适度”等礼仪算法。尽管引发争议,但这种尝试印证了伽达默尔“传统需要创造性转化”的论断。就像故宫推出的“数字拜年”程序,让年轻人通过AR技术体验传统揖礼,古礼的精神正在数字维度获得新生。

  站在文明传承的维度,《八佾》篇的现代启示愈发清晰:杭州社区食堂里“长者先动筷”的告示牌,深圳创业者将《朱子家礼》转化为企业管理守则,这些鲜活的当代实践都在证明——礼仪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流动的生活智慧。当我们在快递驿站对小哥说“谢谢”,在电梯间为陌生人留出空间,这些微小的礼仪坚守,实则是孔子“克己复礼”精神的当代表达。

  从春秋时期的“八佾之辩”到现代社会的礼仪重建,人类对精神秩序的追求始终未变。当某小学将拱手礼编入课间操,当短视频平台上我们看见古老的礼乐文明正在数字时代悄然复苏。这种复苏不是简单的形式模仿,而是如良渚玉琮纹饰融入现代设计般,将文化基因植入当代生活的肌理。在这个意义上,《八佾》篇的智慧始终在场,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现代性应当是在科技浪潮中守护人性的温度,在个体自由与群体和谐间找到平衡的支点。

  (作者系新乡市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