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有约”,敲开公平正义的“心门”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翟京元
一场牵扯N方的债务纠纷,一面饱含谢意的鲜红锦旗,在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庭上,标志着一桩关乎司法温情的执行案件成功告结。
“感谢法官,俺心里的包袱现在终于卸下了。”近日,在市中级人民法院第17法庭,辉县市赵固新区的张省帮老人握着温晓雯法官的手,说出了压在心底许久的话。
这是一起关乎诚信的案件。张省帮为解亲戚燃眉之急,辗转借来1.5万元,不料自此陷入“债务连环套”。当时日已到,亲戚无法按时还款,为保全信誉,他靠努力打工,一分一厘地还清了借款。随后,他一纸诉状将亲戚告到法庭,法庭虽然作出了公正的判决,但却遭遇了“执行难”。
希望的转机出现在他踏进“法官接访日”的那一刻。张省帮带着无奈与希望来到市中级人民法院,接待他的正是该院执行局综合处处长温晓雯。温晓雯没有因为案值小而忽视,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这也称得上是一笔巨款。“执行案件不分大小,权益都应该得到保障。”温晓雯说。
听了情况反映后,温晓雯开始分析材料、研判案卷、查找信息,先后多次到基层沟通、到被执行人家中摸排情况。
就在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前夕,法院获悉可靠信息后,执行干警立即执行,当场执结判决款项。
当夙愿实现后,张省帮的感激溢于言表。他送来的锦旗,不仅是对温晓雯个人的感谢,更是对司法为民理念最质朴的认可。
这起案件是司法服务深度变革、不断改进的一个缩影。如何让公平正义有更深刻的感受,如何让司法案件有力度更有温度?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答案是:打开门,迎进来,主动约。
今年5月份,我市两级法院全面推行“法官有约”固定接待日制度,将每周六上午固定为法官与当事人“零距离”沟通的专属时间。在这里,沟通不再局限于庭审上的唇枪舌剑,判前释法、判后答疑、信访接待、调解释法、督促履行......法官的工作场景从审判席延伸至接待桌前,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解开当事人的“法结”与“心结”。
几乎与张省帮送锦旗的同一时间,在第16法庭,民事审判庭法官王玉霞正在对一起建筑公司与挂靠人的追偿权纠纷进行判前沟通。“对于争议案件不急于下判决,而是在判决之前再次就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与当事人充分沟通,同时给予双方情绪释放的渠道,将判前沟通的情况进一步研判,结果也就水到渠成。”王玉霞此语,道出了“法官有约”制度的精髓——它并非削弱审判的权威,而是通过增加一道“润滑”与“缓冲”的工序,提升裁判的可接受度与社会效果,从源头上促进案结事了人和、服判息诉。
数据显示,“法官有约”自启动至今,全市法院共接待当事人1988人次,向社会公布“法官有约”安排表,设接待部门144个,接待法官342名,接待法庭275个,公布办公电话330个。这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司法主动下沉、服务前移的坚定步伐。
从张省帮案子的圆满解决,到全市范围内“法官有约”的制度化运行,这条充满力度与温度的司法之路,正为新乡的和谐稳定与高质量发展铺就坚实的法治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