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精灵”见证新乡生态之变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讲述人: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李瑞芳

  我叫李瑞芳,是新乡市一名退休工人,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因对拍摄鸟类情有独钟,业内戏称我“拍鸟一姐”。这些年,我背着设备行走在新乡的绿水青山间,用镜头记录“精灵”的点点滴滴。从镜头里,我触摸到大自然的脉动,也见证了家乡新乡从“黄沙滩”到“生态园”的绿色蝶变。

  镜头里,鸟儿或振翅翱翔,或觅食嬉戏,每一帧定格的照片都是灵动的诗篇。“拍摄鸟类的乐趣在于你永远不知道鸟儿从哪个方向来,下一秒将定格怎样的惊艳。”为等待一个完美瞬间,三四个小时的静守是常事。我每次外出拍摄,都是一次与自我、与自然深度交流的机会。每当镜头中闪入珍稀鸟类的倩影,所有的等待都化作指尖的颤抖与心底的狂喜:“太美了!出片的那一刻,感觉一切付出都值得。”

  早些年,我的镜头里多是麻雀、喜鹊等寻常鸟类,偶遇一只藏在树枝后面的长耳鸮都令我雀跃一整天。而如今,白尾鹞、红隼、游隼等频繁“入镜”,甚至成了“常客”。白鹭的变迁更让我感慨,过去它们如“稀世珍宝”,我只能远赴外地寻觅其踪迹。现在在新乡的湖畔、湿地,白鹭成群结队的画面已屡见不鲜。

  新乡何以成为鸟类“心仪之地”?生态答卷揭秘“择居密码”。2024年《新乡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报告》显示:全市新增绿地面积1402.65亩,全年完成造林6.71万亩,森林抚育5.02万亩,建成9条市级、9条县级美丽幸福河。更令人振奋的是,我市启动了12个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治理项目,修复面积981亩,让废弃矿山重披绿装。凤泉湖、共渠、辉县共海省级湿地公园、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为鸟类提供了丰沛的食物与安全的栖息地,让这些鸟儿“有得吃又有得住”。封丘陈桥湿地,更是国宝级鸟类青头潜鸭的繁衍孵化摇篮。

  曾经,迁徙的候鸟只是匆匆过客,如今,水质清澈、水草丰茂的湿地成了它们的“驿站”——白天鹅、斑头雁、中华秋沙鸭、灰鹤等“旅行者”在此停驻。更令我欣慰的是人与鸟类关系的转变,过去拍摄时,常可见挂着死鸟的捕鸟网,如今已难觅踪迹。人们的环保意识显著提高了,牧野湖畔,夜鹭悠闲立于枝头,远处绿树成荫,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在画面中静静流淌。

  捕捉鸟类绝美瞬间并不容易,因为拍摄对天气等条件要求极为苛刻,但这恰恰见证了新乡这些年空气质量的显著改善。正如我镜头中那只被誉为“中国最美小鸟”的栗喉蜂虎:它的栗红色喉部如宝石璀璨,羽毛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仿佛身披华彩披风的侠客——而这动人一幕,正映衬出新乡生态画卷的优美底色。

  随着新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近年来观测到鸟类种群数量逐年递增,震旦鸦雀、青头潜鸭、黑鹳、大鸨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先后“光临”。在我的镜头里,以蓝天白云为背景的美景越来越多,到新乡“做客”的珍稀鸟类越来越多,拍摄的成功率也越来越高。这些照片不仅是生态的“晴雨表”,更化作无声的环保宣言,在“新乡市野生鸟类生态摄影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活动中,以光影之美唤醒公众的守护之心。

  我常说:“我拍的不是照片,是生活、是快乐,更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多年来,我拍摄了数十万张野生鸟类照片,记录下它们的自由与生机。从最初蹲守多日拍到的“林中仙子”寿带鸟,到如今镜头中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我的照片,正是新乡生态变迁的鲜活档案。

  我不是为了炫耀摄影技术,而是为了让世界看到,这片土地值得被珍惜。未来,我愿继续以镜头为眼,记录新乡的每一寸绿意生长。期待我的相机里,能定格越来越多的鸟儿——它们不仅是自然的使者,更是新乡生态永续发展的金色名片。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文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