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传奇六十五载 丝路领航百年征程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写在庆祝白鹭集团建厂65周年之际
郑逢善 文/图
题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有着2500多年漫长而辉煌的历史,纺织业一度是民族工业的“半壁江山”。新中国成立以来,纺织行业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中国纺织工业在纺织人一点一滴的耕耘下,从有限供应走向衣被天下,从“蹒跚起步”迈向高质发展,中国化学纤维产量已占据全球70%,形成全球最完备的纺织产业链,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4家骨干化纤生产企业之一,新乡白鹭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白鹭集团)从“国营新乡化学纤维厂”这一原点出发,与历史同步,陪伴中国纺织工业走过从艰难发展到高速发展的历程,正快速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走进白鹭集团的生产园区,一排排蓝白相间、充满科技感的厂房被绿树和花坛环绕,头顶是清澈的“白鹭蓝”,满眼是生机勃勃的“生态绿”。眼前这片繁荣景象,已几乎找不到65年前初建时的痕迹。这正是几代白鹭人筚路蓝缕、栉风沐雨艰辛创业的结晶,而这份创业精神,也成为白鹭人永远铭记的精神财富。筚路蓝缕:凤凰山麓燃起创业的烽火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地少人多,“粮棉争地”曾是影响国民经济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解放初期我国化纤工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60年,白鹭集团的前身——国营新乡化学纤维厂,肩负着“满足人民穿衣需求”的发展使命落户新乡凤凰山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化纤专家、技术工人怀着满腔热血和创业激情,历经4年独立自主建设,其粘胶人造丝项目成功实现“木材变衣服”的神奇转变,国营新乡化学纤维厂也因此成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4家骨干化纤生产企业之一,这一成就打破了外国专家“中国靠自己建设化纤厂,20年也搞不起来”的谬论。
上世纪80年代,在“三个人的工作两个人干,抽出一个人搞扩建”的思想带动下,白鹭人一边抓生产、一边搞扩建,启动了第二长丝车间建设。他们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建设任务,不仅走出了一条靠企业内部挖潜搞扩建的成功之路,而且创下了全国同行业同规模扩建项目的最高水平。1988年年底,第二长丝车间续建工程顺利投产。
上世纪90年代,白鹭集团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改革之路。1993年,国营新乡化学纤维厂发起成立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新乡白鹭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6月更名为新乡白鹭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实现了企业由工厂制向公司制的转变。1999年,“新乡化纤”7500万A股股票成功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公司成为新乡市首家上市企业,开启了资本市场融资的新篇章。公司坚持“在建一批、筹建一批、预测一批”思路,按照“接二连三上项目”的发展节奏,不但年年有新项目落地,而且建一个成一个,良好的经济效益迅速显现。
创新突围:全球化竞争中的技术革新
1997年,纺织行业进入历史最困难时期。为摆脱困境,白鹭集团委派相关技术人员到意大利、瑞士、奥地利等国的多家企业考察连续纺再生纤维素长丝生产设备。1998年10月,连续纺再生纤维素长丝项目破土动工;1999年5月开始进行设备安装。面对意大利语的设备安装说明书,员工们边查字典、边看图纸、边研究安装方案,仅用3个月便完成全部安装,这让意大利SNIA公司难以置信,因为印度此前购进的12台纺丝机,安装了一年半还没完工。1999年12月,白鹭集团连续纺再生纤维素长丝车间成功投产,成为当时我国规模最大的已建成连续纺生产线。
2003年,白鹭集团在红旗区小店工业园区征地2600亩建设第二生产基地,拉开了“二次创业、跨越发展、再创辉煌”的序幕,这一举措不仅为白鹭集团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在其发展史上写下了更为精彩、最加辉煌、更富创意的一笔。
转型升级:蓄高质量发展动能新优势
白鹭集团历经65年发展,始终不抱残守缺,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果断关停淘汰一批落后产能,退出再生纤维素短纤市场,同时深度整合资源,将目光聚焦技术含量更高、市场前景更好的长丝和氨纶领域。
2014年起,白鹭集团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持续发力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几乎每年都有新项目奠基或投产,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活力充分涌流。尤其在氨纶领域,从2003年涉足氨纶领域的10年尝试,到第二个10年开启白鹭氨纶的腾飞新阶段,这一跨越对白鹭集团乃至国内氨纶行业都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当氨纶行业主机装备普遍采用32头或48头生产线时,白鹭集团64头、96头甚至120头等多项全球首创氨纶生产线相继建成投产。2020年9月启动的年产10万吨氨纶项目,是白鹭集团“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项目,该项目分3期建设,于2023年2月18日全部建成投产。同时,白鹭集团还对凤泉厂区氨纶分厂生产线实施搬迁升级改造,2022年9月6日,年产6000吨再生纺氨纶项目成功开车。该项目以氨纶废丝、氨纶聚合废原液为原料生产氨纶产品,废料回收利用效率达99%,为企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再添新动能。
在再生纤维素长丝领域,白鹭集团多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相继建成。2018年4月19日,年产1万吨新型纤维素长丝项目投产;2020年5月9日,年产2万吨再生纤维素长丝项目一期投产;2023年9月9日,年产2万吨再生纤维素长丝项目二期投产。二期产品用于细旦长丝生产,能更好地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企业在再生纤维素长丝领域的领跑优势。
白鹭集团还充分依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巴经济走廊”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在天山南麓建成了年产能2.5万吨的再生纤维素长丝生产线。2025年,白鹭集团还协同当地政府开拓了陆路出口巴基斯坦市场的新路径,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缩短了到货时长。
白鹭集团始终将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聚焦主业做强做大:再生纤维素长丝年产能达15万吨,稳居行业龙头地位;氨纶业务则凭着“后来者居上”的拼劲,实现年产能21万吨,成为国内行业头部企业。
白鹭集团以“单台设备自动化、整套产线智能化、综合管理智慧化”为目标,积极实施智能改造。通过ERP、OA、MES等平台,白鹭集团有效整合公司大数据,实现智慧办公。同时,从生产线到产品、从工序到流程,“数智化”已成为企业的标配——长丝与氨纶生产中,从纺织机器吐丝成筒后的落丝、运输、分拣、装箱到进库,整个流程无需人工操作,5G技术的加持,使机器人的搬运效率至少提高20%。此外,白鹭集团还着力推进原液智能化改造、酸站自动分析检测等工作,逐步搭建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为实现生产现场无人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精覃思:深研行业新技术突破之路
加强工艺基础研究、推动终端应用研究始终是白鹭集团关注的重要工作。白鹭集团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河南省化学纤维工程研究中心、白鹭新材料研究院等多个科研平台,还先后与西南交通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联盟,推动产业持续升级与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白鹭集团以“新化学”厚植深绿“新白鹭”,持续探索全产业链绿色健康发展新路径。白鹭集团全球首创将菌草应用于生物质纤维领域,开辟“以草代木”新领域、新赛道,拥有菌草制浆、纺丝等6项国家发明专利及1项美国发明专利,经专家组认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权威机构检测分析,菌草纤维具有极好的抑菌、抗病毒效果。该技术摆脱了传统路径依赖,解决了供需结构性矛盾,为纺织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找到了“金钥匙”。
此外,白鹭集团研发的首赛尔纤维改变了100多年以来用化学方法制造再生纤维素长丝的历史,生产全过程绿色环保,已获4项发明专利;研发的瑞赛尔纤维,开启直接溶解棉质纺织品的纺丝技术,实现纺织品循环再生,为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再添新路径。
目前,全球首创菌草新材料生产线、全球首套离子液纺丝生产线、全球首套DT溶剂法纺丝生产线均于2025年上半年相继建成投产;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合作研发的“菌草半纤维素制备糠醛及四氢呋喃”生产技术已进入中试工程设计阶段,这是白鹭集团深化菌草综合利用、打造生物基氨纶乃至生物基化学品产业的新起点。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白鹭集团正以“会当凌绝顶”的视野,擘画“科技、绿色、时尚、健康”的宏伟蓝图。从黄河故道的创业火种到全球纺织的领航旗舰,从传统制造的筚路蓝缕到智能制造的星辰大海,白鹭人用六十五载春秋证明:创新是穿越周期的永恒动力,责任是基业长青的基因密码。未来已来,白鹭人将以春蚕不尽之心、铁杵成针之志,保持对化纤事业的热爱,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绩,奋力奔赴下一场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