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埂到领奖台的金牌之路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张国佗在领奖台上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文奇 文/图
9月底,27岁的张国佗站在全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的领奖台上,手中沉甸甸的金牌表明他夺得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国赛精选)赛项的最高荣誉。这名来自封丘县赵岗镇的农村少年,用9年的坚持改写了人生轨迹——打工学艺,重回校园,最终以全国大赛金牌选手的身份,向世人证明了“技能也能成就人生巅峰”。
张国佗的成长故事始于乡间。初中毕业后,张国佗跟着亲戚学安装门窗的手艺,每月5000元的收入在当地已是“高薪”,但一眼望到头的生活让他不甘心:“我要去上学,学技术!”这个决定,在父母眼中是“冒险”——放弃每年五六万元的收入,还要承担学费开销。但朴实的父母毅然支持儿子:“咱不能耽误孩子。”
2016年,张国佗踏入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学院,成为一名技校生。曾经终日与门窗为伴,如今面对书本上的代码和电子元器件,天书一般的文字让他倍感压力。但他骨子里的韧劲被激发:“别人能学会,我为什么不能?”他给自己定了硬规矩:白天泡实训室,晚上啃书本,随身揣着厚厚的训练本,随时记录发现的问题。每次实训课考试,张国佗都是班级第一名。2018年,经过层层选拔,张国佗进入校集训队,这意味着他可以随时随地在实训室练习数控。
2021年,张国佗成为校集训队“种子选手”,正式踏上竞赛之路。他的训练日志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个细节:“4月15日,系统控制及三色灯增加互锁电路,急停优先级最高。”
“4月16日,伺服电机报警R8526:未分配名称。”
——这些只有他自己懂的“密语”,是无数个日夜反复复盘的成果。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全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前夕,学校决定张国佗转型攻坚智能制造工程技术赛项——这意味着他要放弃深耕多年的数控铣,从零开始。
“就像让一个木匠突然去写代码。”面对全新的工业机器人编程,张国佗一度陷入迷茫。
最艰难的那个4月份的深夜,他困得眼皮打架,对还在调试代码的指导教练贾艳瑞说:“我实在撑不住了,先去睡会儿。”凌晨3点,张国佗醒来,发现贾艳瑞仍坐在电脑前,台灯下的侧影在墙上拉得很长。
“老师,您又不参赛?”
“你比赛,就是我的比赛。”贾艳瑞回头笑了笑,继续埋首编代码。那一刻,贾艳瑞无言的身教胜过千言万语,张国佗内心深受触动。
贾艳瑞回忆,张国佗近乎偏执地追求细节,这次大赛前夕,在去往赛场的大巴上,张国佗还在手机上默写实操流程要点。到达驻地后,凌晨3点,张国佗仍坚持在实训室的操作台一点点抠细节,只有机床的轰鸣与他为伴。为了研究对手,张国佗连续一周每天只睡两小时。备赛期间,张国佗的体重足足掉了8斤。
当张国佗走上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赛场,他的沉稳老练让裁判印象深刻。智能制造工程技术赛要求选手在12小时内完成方案制订、编程、调试等环节,精度误差必须控制在 0.02 毫米内。面对突发故障,他迅速调用训练中千百次模拟的解决方案,最终以“零失误”完赛。
颁奖时刻,张国佗与亦师亦友、相伴7年的贾艳瑞相拥而泣:“这金牌里有您一半!”
张国佗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专业护航,尤其是核心教练贾艳瑞的统筹托举。作为国务院津贴专家、省技术能手、新乡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贾艳瑞辅导过多名学生参加省、国家、世界技能大赛并取得佳绩,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而且擅长因材施教,统筹团队资源为选手搭起成长阶梯。
另外,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学院以“党建引领+产教融合”打造“技能新职”品牌,实训基地配备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先进设备,这些外力都强劲托举着张国佗迅速成长。
国庆假期,张国佗将刚获得的金牌捧给父母时,老两口泪光闪烁。
从封丘的田埂到郑州的领奖台,张国佗用了9年时间。他所走过的路,正是中国技能人才成长的缩影。他用金牌证明,技能人才也能照亮前程。未来,更多像张国佗这样的青年,将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