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通讯员之路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讲述人:卫辉市卫生健康委原副主任闫福生

  我叫闫福生,是卫辉市卫生健康委原副主任。小时候,过年都难得吃上一顿白米饭白面馍,再看看现在天天像过年,我打心眼儿里感谢党。这份对时代变迁的深切感受,也成了我工作八小时之外坚持30多年讴歌家乡变迁的动力源。

  我的通讯员之路,始于上世纪90年代在卫辉市狮豹头乡工作时。当时我负责写领导的讲话稿,目睹了山区群众为摆脱贫困战天斗地的火热场景,让我觉得有责任、有使命把这种精神宣传出去。于是,我开始拿起笔,向当时的汲县人民广播站投稿。

  山区条件艰苦,我常常找来学生的作文方格纸写作,然后反复修改,再用钢笔工工整整地誊写清楚。写完稿,骑上自行车往返几十公里送到新闻单位,之后匆匆忙忙返回工作。

  有一次,去当时的新乡晚报社送稿,道路坑洼不平,自行车的铃铛盖竟然都被颠掉,滚进了塔岗水库。赶到报社时,编辑陈传福听说我是骑自行车来的,不仅留我吃饭,还耐心地教我如何捕捉新闻点、选取写作角度。多年来,各级媒体编辑老师的指导、鼓励和肯定,让我这条通讯员之路越走越坚定。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小广播。每当听到播我的稿子,心里就充满了喜悦和成就感。从汲县广播站到《新乡晚报》、新乡广播电台以及省级媒体,我的稿件逐渐被媒体采用,让我写作的信心更足了。

  2010年,我调到卫辉市区工作,但对大山的感情从未减弱。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在我眼里都是有生命、有温度的。虽然只是一个基层通讯员,但我发自内心地想把家乡人的火热生活、精神面貌反映出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新闻写作让我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每晚10点后,白天的所见所闻就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回放,不写出来就睡不着觉。

  有人问我,你这样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图个啥?看到通过我的笔,卫辉市的山水风光、返乡创业典型、群众的善行义举等被更多人了解,我就感到无比欣慰。

  时代飞速发展,从“爬格子”到“敲键盘”,写稿投稿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过去单一的广播投稿渠道,到如今构建起抖音、公众号、顶端新闻等多平台矩阵传播格局,已实现“一次实地采访、多角度撰文、多平台推送”的传播效能。我也从一个基层通讯员,成了大家眼中的“网红作家”。

  30多年来,我撰写了近3000篇弘扬卫辉市正能量的文章,累计近270万字。

  时代在变,工具在变,平台在变,但我热爱新闻写作、歌颂卫辉市的初心从未改变。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拥抱新时代,讲好卫辉市温暖感人的故事。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志松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