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五十载 砥砺奋进新征程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河南工学院党委书记、校长 孙斌


  从1975年建校至今,河南工学院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50年来,秉承“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河南工学院发展成为拥有41个本科专业、在校生2万余人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五十载峥嵘岁月,五十载芬芳满园。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应用本领、卓越品质和家国情怀的优秀人才,实现了从“小而精”到“大而强”的跨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从示范高专到应用型本科的跨越之路

  在火样的日子里,聆听着时代发展的号角,1975年7月,一所旨在为河南省机械工业培养技术人才的厂校结合型职工大学——新乡市重工局工人大学应运而生。

  在艰难困苦中崛起,将奋斗基因注入血脉。尽管仅两个专业、十几名教师和50多个学生,但开拓者迎难而上,奠定了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共生”的办学基础。课堂设在车间里,讲台就在机床前,教学、生产、产品研发与技术改造相结合的工厂办学模式,培养出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兼备的学生,这种注重实践的教学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擦亮了学校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84年,河南省政府决定在新乡市重工局工人大学的基础上建立河南机电专科学校,专业设置从机械、电气,扩展到电子、管理等多个领域。一年后,学校正式开始普通全日制招生,并通过不断强化实践教学,初步形成了学校工科为主的办学特色,为河南省机械、电子行业培养了千余名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1992年,根据国家教委的调整,学校更名为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标志着学校进入发展的新篇章。不同时期的领导班子发挥集体智慧,从“九五”至“十二五”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办学发展思路,为学校稳步上升提供了思想引领。

  国之所需,学之所向。学校不断加强顶层设计,聚焦关键领域,构建创新模式。1996年,学校与34家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组建了河南省高校首家联合办学董事会,迈出学校、社会、企业深度融合的重大一步。在此基础上,1997年,学校创新提出“2+1”人才培养模式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齐心协力,同进共赢,30年来,学校与百余家董事单位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1999年,学校被教育部列为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2004年,学校荣获全国就业先进单位称号,成为全国受表彰的4所高校中唯一一所专科学校。

  2005年6月,学校召开了专科时期的第一次党代会,将“升本”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十五”—“十二五”期间,学校先后完成老校区250余亩和新校区1000余亩的新校区建设,为学校升本夯实了基础。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河南工学院,实现了办学层次的重大跨越。

  蓝图就此绘就,未来已经谋定。作为我省第一所主要为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省属公办本科院校,勤耕不辍的“河工”人踏上了新的发展征程。

  半个世纪的积淀与发展,淬炼了“河工”人励精图治、砥砺奋进的精神。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经历了6次更名,学校实现由厂校结合型工人大学到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的跨越、由专科层次办学到本科层次办学的跨越、由新建本科院校到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的跨越,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显著提升,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增强,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河工”力量。产教融合铸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扎根中原大地,深耕育人沃土,河南工学院在协同育人、校企融合、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坚守初心、矢志不渝,用开拓创新、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产教融合的种子培育成应用型本科的参天大树。

对接河南“十大战略”和制造业强省战略,河南工学院本着“对接产业、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形成品牌”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面向河南先进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获批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信息等3个省级重点学科,开设41个本科专业,其中省级一流本科专业6个,工科专业占比75.6%,构建了以工学为主的学科专业体系。

  坚持能力为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与宏发股份、百度、卫华集团等30多家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12个,校企双方围绕人才共育、科技攻关、课程共担等方面展开合作,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学校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29项,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特色行业学院等5个,“三接二融、六基一服、现代产业学院育人模式”荣获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学校先后与罗克韦尔、西门子、华为等企业合作共建了校内高水平实验室,引进了岚峰机械和万新电气在内的12家生产性企业,为5000余名学生提供生产性实习实训岗位。截至目前,学校建有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的校内实验室170余个,与远东电缆有限公司、卫华集团、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共建了16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校机械工程中心、电气工程中心等一批集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支撑。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学校逐步形成智能制造、电力电气、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产业经济5个兼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专业集群,打造了电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10余个重点特色专业。其中,在全国高校中首个开设电缆工程和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的电缆工程学院,更是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学科实力,被誉为中国电缆行业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许多毕业生已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或技术骨干。2025年毕业季,该学院除考公、考研外的毕业生,均已和国内电缆行业名企提前签约,实现百分百就业。

  2016年10月,河南工学院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是第一批和第二批公布近百所高校中的唯一一所河南高校。

党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学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扛稳抓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立足未来、谋划全局,聚发展之力、筑强校之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特色党建品牌凝心聚力。进入新时代,学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政治统领,强化理论武装,党的建设水平持续提升。近年来,学校持续开展党建工作强基引领“三级联创”活动,党建工作品牌培育创建取得新突破,先后获批3个全国党建工作品牌、13个省级党建工作品牌,其中获评2个全国样板党支部、10个省级样板党支部、1个省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等多项荣誉。

  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学校近年来大力实施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工程、“四阶递进”创新教育体系建设工程、课程思政“112”育人工程、“3+1”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工程四大工程建设,着力在学科专业建设、创新课程开发、课程思政改革和教学质量评价创新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学校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9项,建设有6门国家级、48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并荣获多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025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

  教师队伍建设坚实有力。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现有专任教师840余人,其中博士占比25%,拥有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各类高层次人才37名。学校先后聘任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中科院院士雷清泉,以及多名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为特聘教授。2021年10月,学校入选河南省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通过专业实践活动、岗位培训、外派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轮岗锻炼和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打造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河工”名师队伍。2023年11月,学校机械设计与数字化教师团队入选河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科研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学校获批2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30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400余篇,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和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0人次,出版学术著作、教材200余部,授权国家专利930余件,学校被评为河南省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十快”高校。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彰显使命担当

  新时代展现新作为,新征程扛起新担当。多年来,河南工学院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承担起以高质量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

  深深扎根牧野大地,河南工学院持续贡献着光和热。学校精准对接新乡发展战略和“8+17+N”产业链群,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面向新乡作为中国起重机械之都、电池工业之都、振动之都、过滤之乡,申报设置智能车辆工程、虚拟现实技术、智能感知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制造等新兴学科专业,构建与新乡产业结构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体系,深度参与新乡产业链群培育。

  近年来,学校深化校企校地合作,与新乡市政府共建了新乡市机电装备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中心,与新航集团等企业共建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助力心连心化工、胜华电缆等企业产品技术升级,助推天利热工、万新电气等企业成功上市,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学校鼓励教师深入生产一线,把论文写在企业、车间里,切实为行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鼓励引导毕业生在新就业创业,一大批毕业生已经成长为新乡市行业企业的骨干力量。

  河南工学院先后帮扶封丘县鲁岗镇祝店村和新乡县合河乡前村,发挥高校资源优势,结合学校优势专业,推动当地产业发展与乡村治理双提升。所帮扶村庄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学校以高校智力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拳拳爱国之心,铮铮报国之志,河南工学院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扎实推进国防教育建设及大学生征兵工作。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学校“国防志愿教导团”及“馆课结合”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受到河南省军区的推广。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河南省国防教育模范高校称号,多年荣获省、市、区征兵工作突出单位等称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无数“河工”学子赴山海、报家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中贡献力量。优秀毕业生李准、钟源、郑建文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校友史真真入选2022“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校友安琪在学校捐赠设立利菲尔特奖学金......在祖国需要的地方,一批又一批灿若星辰的“河工”学子正在建功立业,书写担当。

  回顾50年的发展历程,在历届校党委的正确带领下,河南工学院走对了路子,创出了牌子,形成了特色。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就业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河南省文明校园标兵、河南省智慧教学建设示范校、河南省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等荣誉。

  站在下一个“50年”的时间起点展望,学校将坚守“为产业育人才,为地方谋发展”的办学初心,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向着建设机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