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门村和黄门德村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黄门村和黄门德村均为历史村名,位于今长垣市魏庄街道东部。
黄门村即今天的戚寺村;黄门德村已分化为今天的侯寨村、贾寨村、齐寨村、岳寨村。1951年以前,这几个村还分别叫侯黄门德村、贾黄门德村、齐黄门德村、岳黄门德村。而在明清时期,这里只有一个黄门德村。那么,历史上的黄门村是何来由,黄门德村又有何说法呢?
相传,东晋年间,有一名黄门侍郎,因做官不得志,便辞官而云,携家眷要去寻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养老。他来到了远离京城,历史上鲁卫、陈蔡诸国交界地的长垣县,发现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气候宜人、环境僻静,就在这里安了家。
这名辞去官职的原黄门侍郎和家人一起,先搭建起一些草房,后开垦了一些荒地,置办了一些农具,购买了一些牲畜,就在当地定居下来。几年以后,由于持家有方,他家成了这一带的富有人家。
积德行善、泽被后人,此言不虚。他人虽富有,却乐善好施。遇有灾荒,谁家断粮了揭不开锅,只要给他说一声,他都派人送粮接济;种地的时候,谁家缺耕牛、少农具,他都帮衬;逢年过节或者谁家有了红白事,遇到了过不去的坎儿,他都伸手援助。时间久了,四邻八乡都知道这里有一户积德行善的人家,户主人原是从宫廷卸任的黄门侍郎。于是,人们称这里为黄门侍郎之村。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名原黄门侍郎病逝,其家人仍以行善为本。后来,人们称黄门侍郎之村为黄门村。慢慢地,有些佃农,移居到这里,这里渐渐地成了一处有三五百口人的村庄。
至南北朝武帝时候,中原兴起佛教,由于黄门村比较富裕,人气兴旺,地理条件优越,南朝梁武帝天鉴八年(509年),一批佛教徒看中了这里,就在此修建了一座寺院,此后寺院不断扩建。
到了隋唐时期,寺院已占地数十亩,庙宇规模宏大。大佛殿顶上装了一颗夜明珠,佛像胸前安上了一个护心镜。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太原太守图谋不轨,太宗皇帝要御驾亲征,他专程绕道黄门村上苑寺,焚香许愿。后来,随着庙宇的扩大,一些游僧和尼姑也在此居住下来。人多事多,这些僧尼良莠不齐,僧侣之间也常发生摩擦,甚至到了居民无法在此居住的地步。为远离僧尼,村上居民纷纷搬至西边重新安家,这里就剩下了寺院僧人和尼姑。
由此搬走的居民,祖上都受过原黄门侍郎的恩德,就将新村叫黄门德,寓意黄门有德。
金元战乱,黄门寺院毁于兵燹,僧尼纷纷逃亡,镇寺之宝护心镜和夜明珠也不知去向,寺院徒有其名。
明初,有一戚姓人家移民于此,并依寺而居,成名戚寺,黄门村之名消失。
再说黄门德村,历经战乱、朝代更迭、人口繁衍,也起了很大的变化。人多了,就分而居之,但都不忘黄门恩德,都仍叫黄门德村。为了加以区分,人们就各自在黄门德村前加了自己的姓氏,就有了侯黄门德村、贾黄门德村、齐黄门德村。后来,又有岳、卢二姓的人家迁此居住,岳、卢两家人为求和谐,便改居住地为岳黄门德村。1950年,这里村名统一改成侯寨、贾寨、齐寨、岳寨,黄门德村这一村名由此成为历史。
(地名故事编辑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