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示范区桥北乡刘庵村

小书屋点亮黄河滩区文化振兴路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军旗

  听,黄河的涛声在澎湃,少年的书声在回响。

  刘庵村,地处平原示范区桥北乡黄河滩区,今年新建了一座农村书屋,热心村民为它起了个响亮的名字——明道书屋。

  乡村要振兴,文化是灯盏。“咱村是全国文明村,得有个书屋,传承文化,播撒种子。”春天走访中,乡党委书记周海卿这样提议。

  众人纷纷响应,说干就干。村西头,一处庭院闲置多年,在城市工作的庭院主人二话不说腾了出来。经乡、村两级干部齐动手,旧宅换新颜。又经老支书牵线,郑州四十七中资深教师崔晟、张梅夫妇一趟又一趟送来近1万册图书。

  步入其中,洁净的小院,老杏树枝叶繁茂,5间农屋里书架林立,山川河流、文化历史、艺术天文等古今中外图书蔚为大观。

  “乡村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是一棵树影响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今年暑假期间,崔晟、张梅每天8点30分准时从郑州驾车来到这里,为孩子们开设公益课堂。

  与此同时,村干部、教师、村民也加入了这一队伍。他们请村里老人讲村史、谈黄河滩的变迁,带着孩子阅读、绘画、研学、劳动等,一整套课程体系彰显教育理念、充满乡土味。

  “爷爷,咱村有‘一车粮’的故事?”秋季开学前的一天下午,50多个孩子簇拥着80岁的李宏智、杨墨俊两位老人,探寻村里的老故事。清华大学毕业的李宏智精神抖擞,一五一十地讲道:上世纪30年代初,一位姓常的先生在刘庵村教书,因黄河滩庄稼歉收,先生眼看要逃荒要饭。朴实的村民得知情况后,为了孩子多识字,便你一斗、他半袋,硬是凑成一车粮食送到了先生家中。

  老人讲村史,孩子讲家史。在“爱吾家、爱吾乡——让学生讲自己家的故事”分享会上,杨奕轩、杨奕博兄弟俩用一幅幅图片讲起了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故事、代代相传的家风,激起了在场大小听众的内心情愫。

  “讲家史是对过往的致敬,让爱与精神代代传,也是我们对这片土地最朴素的爱。”在书屋做志愿者的吕亚萍老师感慨道,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传家宝”,它可能是祖辈打拼的韧劲,可能是家人互助的温情,也可能是一句代代相传的叮嘱,藏着普通人的奋斗与坚守,藏着对家的深情,更藏着村庄的根与魂。

  新学期开学了,但一到周六、周日,明道书屋又响起了欢快的童声,一群群孩子在这里尽情地读书、绘画,进入一个广阔、丰厚的世界。

  “小书屋、大课堂、欢乐园,既让留守孩子们摘掉‘小眼镜’、减少‘小胖墩’,又能化解上班族家长的焦虑,更点亮了黄河滩区农村的文化振兴路。”周海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