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战线“万年青”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书武
一件事,一辈子。
对于赵宗武来说,育种就是全部。
退休10年,他仍然奋战在育种一线,取得不俗成绩。
近日,赵宗武获得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这是肯定,也是褒奖。
赵宗武在市农业科学院工作了34年,最后从副院长岗位上退休。
其间,他主持育成国家、河南省审定品种10个,其中7个获国家品种权保护。优秀如新麦18和新麦26强筋小麦,连续多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推广种植主导品种。
新麦26的主要品质指标均高于国外优质小麦美麦DNS、加麦2号,在全国首届黄淮麦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质量鉴评会上,被评为超强筋小麦,是国内首批仅有的4个优质超强筋小麦品种之一。
这项科研成果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黄淮麦区南片区域新品种小麦好不好,与新麦26一对照便可知晓。
2015年12月,赵宗武办理了退休手续。
干什么?还没等他歇口气儿,许多单位递上了橄榄枝,欲聘其为技术顾问,继续研究小麦。
跟谁走?“我受党和国家培养多年,不能见钱眼开!”从只有一张毕业证到成为育种专家,赵宗武始终有着一颗感恩的心:“还得给国家干。”他选择了中粮(新乡)小麦有限公司。
这是一家央企。
工作地点、环境变了,但科研的认真、负责态度没有变。
新麦26虽然广受欢迎,但不是十全十美。到新公司上班后,他的工作节奏更快了,除去家庭私事,其他时间绝大部分在公司度过。
“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要完善新麦26。”但是企业需要更快见到成果、获得效益。
育种领域,培育出一个新品种何其难,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知识、耐心、细心,还需要那么一点儿运气。有人穷尽一生,成果却寥寥无几。
5年后,这家公司转型,更注重粮食收储。
赵宗武转身离开,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却为公司留下了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福穗3号强筋小麦,留下了一个成熟的科研团队,留下了精益求精的作风。
还没有等他歇一口气儿,命运的齿轮再一次转动,慕名已久的豫粮集团延津小麦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登门,邀请其加入公司。
企业流转了1500亩土地,干什么?怎么干?从规划到落实,有一段距离,企业一筹莫展。
与育种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赵宗武坐在车上,围绕着土地转,给企业负责人建议这个地方种什么,那个地方种什么;这个地方修个渠,那个地方挖个沟。
转了几圈,1500亩的土地,大小不等的地块都有了自己的新使命。
两年时间,这里发展成为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试验、示范、展示基地,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的新品种繁育基地。
两块牌子,提升了土地的“含金量”,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与小麦有关的现场会议,都要到这里观摩新品种、新技术。
在做好规划的同时,赵宗武带领团队,与中国农科院有关小麦品质专家合作,培育出英强1号、豫粮8号小麦新品种。
3年前,眼光独到的延津县帝益麦种业有限公司(国有企业控股)花费100万元买走了英强1号的新品种保护权,赵宗武也顺势来到这家公司继续从事育种研究。
从实验室到田地,从田地到实验室。
看似枯燥的重复,赵宗武却乐享其中。
“看见小麦,就像看到了亲人。”
3个小麦新品种又在他的手中诞生了,其中一个强筋新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另外两个正在参加国家级、省级试验。
他的工作单位在换,但育种的初心不变。
无论是在原单位还是新单位,赵宗武十分注重团队建设。
“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多少颗钉?”他常用这句话提醒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个团队的力量无穷。赵宗武每任职一个工作单位,就主动培养一个团队。
“我要教他们避开我这一辈子踩过的坑儿。”
赵宗武看到团队中的年轻人,如同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像老师教自己一样,赵宗武同样手把手地教他们,实验室内怎样规范操作,田地里如何使用农具。
“世界终将是年轻人的。”赵宗武感慨道,“我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确保我离开公司后科研不断档,年轻人能够做出更大的成绩。”
10多年前,赵宗武注册微信号时,不知道起啥名字。他一抬头,看到了窗台前的万年青绿意盎然,宽大的叶片伸向四方,便随手将昵称设为“万年青”。
万年青好养、易活,分株、扦插即可繁殖。它虽平凡,却有观赏、净化空气之用,一直默默作贡献。
哦,赵宗武不就是我市育种战线的一株“万年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