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作留痕处 星光自成章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一本劳动教育手册解码辉县市实验学校劳动教育图谱


  在辉县市实验学校,每本不足1厘米厚的劳动教育手册,都是学生劳动成长的“时光胶囊”。翻开劳动教育手册扉页,徒步长征路线、工坊设计草图、农耕观察笔记映入眼帘,串联起该校学生在劳动中蜕变的生命轨迹。

  长征日记:徒步中的精神烙印

劳动教育手册里蜿蜒的长征路线图旁,贴着手绘的“南水北调”工程图,这是学校“重走长征路”红色劳动课程的缩影。“重走长征路”活动中,师生到共城遗址聆听治水传说,再到文昌阁重温《七律·长征》,最后徒步至“南水北调”河畔。六年级学生王靖深在日记中写道:“磨破水泡的双脚,让我读懂了草鞋里的坚韧。”每学期2次、每次15公里的徒步,6年360公里的坚持,同学们在相互扶持中领悟长征精神,劳动成为精神传承的鲜活载体。

  农耕日志:泥土里的成长哲学

农耕园是劳动教育的“活课堂”。同学们播种土豆、记录向日葵生长刻度、观察花生破土......在二十四节气的更替中学农耕、知农事。埋种时的自然观察、测量株距时的数学计算、记录数据时的科学思维,劳动与学科自然融合。劳动教育手册里稚嫩的笔迹写着:“第一次知道粮食从何而来,一分耕耘真的有一分收获。”从翻土到收割,他们学会爱惜粮食、尊重自然,在汗水中培育出吃苦耐劳的精神。

  工坊手记:匠心里的心智淬炼

木工坊里,同学们用心磨平每一道木纹;陶艺坊中,青花瓷在转盘上成型;食育坊里,同学们动手做出可口的饭菜;中医坊里,同学们认真辨认草药......每个工坊都是同学们成长的“试炼场”。他们在反复调整榫卯结构中学会耐心,在缝补布艺失误中培养韧性,在传承非遗技艺中增强文化自信。这些带着温度的实践,让劳动不仅是技能习得,更是心智与品格的双重锻造。

  该校以“积极性、能力、品质、精神”为评价维度,劳动教育手册成为“五育融合”的见证。当教育从说教转向体验,墨香里的汗水与喜悦,正勾勒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立体图谱——让同学们在耕耘中扎根、在实践中拔节,最终看见属于自己的成长星光。

  (郭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