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文晓庆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课题与挑战,其核心在于如何通过创新性的手段,将党建工作与育人工作深度融合,以此推动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并显著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一课题不仅关乎党建工作的深化与拓展,更是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以下,从“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这一视角出发进行探讨。

  一、高校“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实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在目标上一致,均旨在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两者在内容上也相互交织,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党建为课程思政提供方向引领和理论支持,确保政治方向正确,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同时,党建还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素材,如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等,均可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元素。而课程思政作为高校党建的重要载体,可以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思政教育,提升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这种融合实现党建与课程思政的相互促进与共同提升。

  (二)“党建+”课程思政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党建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不仅能促进二者在内容、形式、方法上的创新,更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党建+”课程思政模式是构建协同育人格局的关键,它能够打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壁垒,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各个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此外,这一模式还能打破部门、课程间的隔阂,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合力,从而大幅提升育人的实效性。

  二、高校“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制度短板:党建与课程思政联动不畅

  尽管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在育人目标、内容及成效上存在诸多契合点,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容易形成“党建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此问题根源在于缺乏明确的制度框架,以指导和规范两者的协同运作。高校行政体系的条块分割,进一步阻碍了院系党建与课程思政间的有效互动与合作。

  (二)导向不足:党建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

  实践中,由于党建工作在某些情境下被简化为会议、文件学习及活动组织等形式,缺乏深度与实质。这种表面化的做法不仅难以调动党员教师的积极性,也无法为教学工作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撑和组织保障。加之部分党建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教师教学实际需求脱节,致使党建成效不佳,难以有效指导课程思政实践。

  (三)能力缺乏:教师队伍课程思政素养有待提升

  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对于协同育人的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一些党员教师在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方面存在不足,对党建工作的理解也不够深入,缺乏足够的价值引领能力,难以将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略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这不仅削弱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也限制了党建在教育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因此,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党建理论水平,已成为提升学校整体育人能力的迫切需求。

  (四)评价局限:融合育人效果评估体系不完善

  在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育人的实践中,对课程思政的评价往往注重形式,评价标准过于单一,评价过程难以保证客观和公正,对学生个体差异无法充分考虑,不能涵盖学生在思政方面的全面发展;缺乏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与反馈机制,使得融合育人的实效性难以合理评价。

  三、高校“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策略

  (一)完善制度架构,筑牢组织基石做好“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需要从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入手,提供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高校组建以党委为核心、基层党总支为助力的协同育人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揽全局、党政部门协同推进、相关部门担当主力、基层组织细化实施的联动机制,自上而下,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划分责任归属,确保课程思政工作有序开展,并将课程思政纳入各级基层党组织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体系,从顶层推动落实。

  (二)强化党建引领,深化思政内涵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着重指出,立德树人的成效是衡量高校党建工作的首要标准,高校基层党组织应搭建起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框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掌握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能力,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实现课程思政与基层党建的深度融合。通过强化支部组织建设,创新支部活动形式,将党建理论与专业知识结合,引领课程思政育人。

  (三)锻造师资队伍,提升育人效能

  广大高校教师是“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核心力量。教师应当具备高度的政治站位、过硬的综合素质及强大的专业技能,才能培育出勇于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者自身必须先受教育,不断精进自我,确保在教育实践中准确把握方向,增强教师对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多维认同。同时,帮助教师党员掌握课程思政理念,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方法,提升教学技巧,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研究,形成可推广的经验,以促进党建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与协同发展。

  (四)完善评价体系,突出育人实效

  高校应构建科学全面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涵盖思政教育效果、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避免形式主义。高校教师党支部需参与制定评价指标,采用学生、同行及社会等多元化评价方式,确保评价的客观全面,准确反映课程思政实效。同时,建立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将其作为教师评优、职称评定及绩效考核的关键依据,激励教师持续改进教学,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形成良性循环。

  (作者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2年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建创新专项课题——“新时代下‘党建+’育人途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Z22WT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