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建设目标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强之路”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任玥姗 宋伟
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强调“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这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要求是一致的。然而,当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仍存在观念滞后、定位不清、实力不足等问题,给应用型本科高校建强之路带来了一定挑战。在我国“创新驱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已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占据全国高校“半壁江山”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也亟须朝着强国建设的目标以高质量破局。故此,明晰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与瓶颈,探索其可行路径,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国家战略、区域协同、人民需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三重意义
国家战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和时代使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战略层面具有极强的意义,表现在:第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推进作为“人才森林”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更有机会为国家科技创新人才高地的建设提供动力引擎。第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的是“应用性”“立地式”科研,能够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动能,消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
区域协同:为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抓手
历史和实践证明,大学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像一个驱动机,高水平的大学一定会带来所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换言之,城市的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与其所拥有大学的数量、质量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事实上,作为“最强大脑”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正是一座沟通区域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桥梁,其具备的人才、技术、成果等天然优势决定了它必然能够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思想库、创新源和人才泵,满足当地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人民需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大学”的期盼
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4年6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计2868所,其中地方高校占绝大多数,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已是高等教育的主力军。新时代催生新需求,面对广大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热切愿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有着光荣的使命与责任,探索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是基于人民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期望,在社会需要与人民诉求之间寻找平衡点,不仅可以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能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待。
二、发展定位、学科结构、产教融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三层瓶颈
发展定位瓶颈:在“职业型”与“学术型”之间“游移”
“产教融合”“以用为本”“服务地方”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独有特点,这使其与一般职业院校、研究型高校有着本质区别。但现实中,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发展定位、角色分工上一直在“职业型”与“学术型”之间“摇摆”与“游离”。一边是相当一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专科学校、职业学院升级、转型而来,办学历史不长,办学基础薄弱,依然以职业教育为“母版”,偏向“简单重复”的技能培训;另一边是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不顾自身的特色与定位,盲目追求科研业绩,在体制机制、发展路径上模仿研究型高校办学,如对教师的评价往往照搬照抄研究型大学的评价范式,“唯论文”“唯项目”“唯批示”。试想,如果应用型本科高校仍然秉持研究型高校的大学观,那么其价值追求必然背离自身的办学初衷、性质和类型,如此还谈何高质量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发展定位上的“游移”,将直接导致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偏差,这显然不利于高校生态化发展和多样化人才培养。
学科专业瓶颈:尚未形成区域内学科建设的“拳头效应”
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民对教育类型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新型工业发展过程中应用型人才结构性失衡的问题。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大学生“摩擦性失业”、高校“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显著。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学科布局、专业设置缺乏统一规划。很多区域在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整体布局时缺乏“一盘棋”思想,普遍存在追求“大而全”“摊大饼”“铺摊子”的冲动,高校各自为战,学科分散设置、低水平重复,造成学科“全而不强、全而不优”,这样一来学科就失去了错位竞争和相互补充的优势,在高校生存危机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造成区域内同质专业、院校恶性竞争、无序竞争。并且,学科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需求依然对接不紧密,未能根据区域就业结构变化实时调整专业设置,导致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供给侧与市场需求侧不能较好匹配,造成“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
产教融合瓶颈:“打卡式”体验、“快餐式”合作屡见不鲜
产教融合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抓手,其拓展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的空间和方式,提供了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操作性路径。然而,从本质属性上来看,当以“育人”为首位的高校和以“利益”为首位的企业在合作中发生冲突时,极容易造成关系破裂,主要原因在于,产教融合中“产”和“教”缺乏共同的目标和愿景,较为注重“教”到“产”的单向作用,忽视“产”到“教”的教育价值,高校与企业、产业之间合作不深也不实,并且大多数情况下,校企合作协议上,没有明确建立或呈现利益分享机制、交流联动机制,也没有形成系统、细化的合作框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缺少畅通的交流互动渠道,共建共享机制,极易造成校企合作关系存在,但合作实践不了了之,双方之间陷入表面化、短期化、空心化的怪圈,甚至沦为一种“打卡式”体验,“快餐式”合作,无法产生较好的叠加效应。
三、创新赛道、错位竞争、协同联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三大突破
锚定高校生态位,创新发展新赛道
“高校生态位”即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功能作用和占据的时空位置。当前,大多数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设置、就业面向等办学定位上趋同单一,其生态位“高度重叠”“同位相似”的现象较为突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分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高等学校,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这为建设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提供了改革思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及时调整定位与特色,通过创新发展新赛道,寻求差异化的市场和特色的资源来优化生态位。一方面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准确把握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实际,瞄准产业技术创新、升级与转型,确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办学定位。另一方面需要明确自身禀赋,规避趋同倾向,借助地方政策红利、关键行业产业和特色文化,以创新为突破口,不断推进办学理念、发展模式、管理评价的优化与变革,使特色办学成为一种价值共认和行动自觉,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聚焦特色学科,在“错位”竞争中大放异彩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科特色要素的“浓度”和“密度”,高校在学科建设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战略选择,由对“大而全”的追求,转向“专精特”的打造。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时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的需求、地方产业集群,扩大专业特色与产业结构的耦合效应,尤其是聚焦几个特色学科、品牌专业、精品课程重点支持,提高学科水平和专业竞争力,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学科体系,同时,注重加强区域内相关学科专业互补、互错,形成特色学科专业群,发挥集聚效应。如在区域范围内确定一个竞争度不高的空间范围,将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集中在最能体现地域自然资源、主导产业、传统文化的学科专业上,使其成为特色生长点,使学科专业建设在“错位”竞争中为区域主导产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开创“校地”协同新局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事实上是地方政府政策驱动与院校主动求变的协同联动过程,单靠一方力量并不能轻而易举达成。故此,创新校地协同合作方式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准确把握省情、市情,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实现各方协同联动,以谋求价值互融、结构耦合、协同治理、发展共赢,通过资源统筹、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等途径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既要“借船出海”,又要“筑巢引凤”,建立通畅沟通平台,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同时,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紧密联系地方的重要智库,在人才支撑、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上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应以建构“学科+产业+教学”全链条培养体系为载体,以“工学结合”“做中学”“行动导向”为主要培养方式,在加深落实产教融合、校地合作中有效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因地制宜地培养宽口径、深基础的应用型人才。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是简单延续我国传统职业教育的“母版”,更不是研究型高校的“仿版”,而是有自身的使命与担当、优势与特色,其“建强之路”不在于比拼体量,而在于“以特色强本色”。在特有的赛道上,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同样可以建设一流的专业、一流的平台,培养出一流的师资、一流的人才。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建立健全中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研究”(2024JC074)、2024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新时代高等教育支撑河南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建设的运行机理与治理路径研究”(2424004111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任玥姗,河南体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宋伟,河南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新乡学院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