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马伊娜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多次阐述到精神生产问题。精神生产作为马克思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可或缺的重要范畴,并成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自由王国的重要依据。可以说,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生成确证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把握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基本要义,有利于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下精神生产的实质,深化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有效实现新时代中国人民幸福生活。

在精神生产内涵上,马克思对精神生产的基本概念、主客介体、发展规律、本质特征等作出了详细阐述。马克思最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在《神圣家族》中,他又谈到:“甚至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如果我想合理地行动,在确定某种精神作品的规模、结构和计划时,难道我不必考虑生产该作品所必需的时间吗?”“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些阐述表明,马克思关注到精神生产问题,明确精神生产的主体是现实的人,认为精神生产是生产的特殊方式,精神产品的价值由劳动时间所决定,并通过人的实践来实现。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考察精神生产,并初步形成他的精神生产理论,意味着马克思已经脱离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开始创立新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他再次阐明精神生产的主体是现实中的人、精神生产的物质决定性、精神生产的基本形态、精神生产的中介等问题,基本形成精神生产理论,标志着马克思彻底摆脱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除此之外,马克思也指出,“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这些观点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强调精神生产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独立性、创造性和开放性,使精神生产理论科学化和系统化。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时代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第一,有利于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下精神生产的实质。“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就是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在矛盾运动的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在本质上就是人类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因而,“从理论上看,人类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最终都可还原或归结为‘需要’和‘供给’这两个根本的原点”。精神生产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社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样会内含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这就意味着精神生产的“两个最根本原点”也是“需求”和“供给”,精神生产供给与精神生产需求之间的矛盾关系成为贯穿于人类精神生产活动的主线。精神生产需求与供给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不可分割。没有精神生产需求,精神生产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精神生产需求可以催生新的精神生产供给;没有精神生产供给,精神生产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精神生产供给可以创造新的精神生产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说,“而这些需求的产生,也像它们的满足一样,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根据马克思的社会生产一体化结构理论,“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马克思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线索。精神生产同样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精神生产资料再生产、精神生产产品的流通、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构成精神生产的内部组成要素,是研究精神生产内部发展规律的因素。作为有机整体的第一个环节,精神产品生产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从生产到消费,实际上就是供给与需求的问题,供给的水平和方式决定了分配、交换、消费等的质量和形式,供给的有效性决定和创造需求,精神生产的有效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内在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第二,有利于从精神生产角度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恩格斯指出:“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这就是说社会精神生产的性质是由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不同社会形态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规约了不同社会精神生产的根本属性的不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决定了精神生产具有人民性,精神产品是为满足人民的实际精神生活需求而产生,是在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之上,实现人的精神追求、精神创造和精神享受的生产实践活动。

在马克思看来,相比生存和享受需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最高层次需要,因而人的需要的满足应该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精神生产作为人类特有的生产实践活动,是区别人与动物的鲜明标志,更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人类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精神生产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找寻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发展自我意识,实现人的本质,构建人的精神世界,使人从“对物的依赖性”中解放出来,由“物”的独立性变成“人”的独立性,从而把“偶然的个人”转变为“有个性的个人”,进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显然,精神生产直接关系着人的精神生活状况的改善、精神境界的提升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可见,实现精神生产的有效供给,增加高质量精神产品的供给量,扩大高质量精神产品的辐射面,对于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需求、缩小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差距、提升社会整体的精神生活质量意义重大。这也能为促进每个个体的发展提供文化基础和精神动力,以便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