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拉山上一玉刚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西藏日多乡中心小学获嘉籍教师宋玉刚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郭书武

  点击电子地图,搜索从新乡到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小学的距离,两点之间弯弯曲曲,显示是3221公里。

  米拉山海拔5018米,而日多乡中心小学位于海拔4300多米的地方,空气稀薄,阳光强烈。

  如今,这一段看似没有瓜葛的距离因一个人而连接起来: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352个集体和368名个人受到表彰。其中,来自日多乡中心小学的获嘉籍教师宋玉刚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49岁的宋玉刚为西藏教育事业奉献了27年,没有想到能获得这么高的荣誉。他谦虚地说,各行各业中比自己贡献大的人多的是,自己只是米拉山上的一块岩石、一片雪花。

  而日多乡中心小学的师生说,他就像米拉山上的一块玉,既有玉的心灵、玉的气质、玉的温润,又有玉的刚强、玉的坚韧。

  玉汝于成

  宋玉刚的父亲是获嘉人,当年进藏参与修建川藏公路,而日多乡中心小学就在公路旁。宋玉刚生在拉萨,长在拉萨。

  1997年,宋玉刚从拉萨市师范学校毕业,工作一年后,被分配到日多乡中心小学任教。

  当时,教室和宿舍都是土坯房,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雨雪过后,土坯房屋顶能看到天空。宋玉刚找来泥巴糊墙、修补房顶,借来梯子清扫积雪,许多藏族学生都会主动过来帮忙。

  学校刚开始没有专职的汉语老师,宋玉刚就教学生普通话,并利用识字卡片、汉语歌曲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家访,是老师全面掌握学生情况的最佳途径。10月的西藏高原,已经是冰天雪地,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宋玉刚牵着4匹马,随着老校长一起去家访,马背上驼的是给学生家里捎带的糌粑和面粉。山间崎岖,留下他们蹒跚的脚印。由于严重缺氧,他们每走半小时就要停下歇一会儿。

  一条结冰的小河挡住去路,宋玉刚先小心地挪过去,老校长再从后面把马匹赶过河,宋玉刚在前面接应。路上饿了,他们就用随身携带的酥油茶泡方便面充饥。经过长达4个多小时的跋涉,他们才能到藏族牧民家里。

  任教的27年时间,宋玉刚几乎走访了班上所有的藏族学生家庭。

  比其他人早一些接触到计算机的宋玉刚,2003年被学校指派负责电教室工作。从那时起,他更加忙碌,业余时间全部用来学习远程教育技术,接收内地特级教师的优质课程,供其他老师使用。如今,日多乡中心小学学生都掌握了电脑知识,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制作课件。

  璞玉浑金

  宋玉刚十分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平时,他会从网络上下载一些民族团结方面的典型事例,搜集一些接地气的简短视频,组织学生集体观看,或者在课前五分钟时间为学生讲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故事。

  宋玉刚在教学之余,还负责寄宿生的生活,为此他特意把宿舍选在离孩子们寝室最近的地方。每天晚上,他只有仔细检查完每间学生寝室后才能安心休息。一天深夜,寄宿的学生中出现感冒发烧症状。宋玉刚闻讯后心急如焚,顾不得刺骨寒风,或抱或背着孩子跑向乡卫生院。

  在他的家里,总是备着一些感冒药、消炎药,这些都是他自己掏钱给学生准备的。宋玉刚说:“这里昼夜温差大,孩子们容易感冒。”

  宋玉刚付出很多,也收获了很多。27年来,他先后获得多项省级、国家级荣誉,也收获了一位藏族姑娘的爱情。

  27年过去,宋玉刚青丝中夹杂着白发,脸庞更加深红。如今,日多乡中心小学现代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除了藏语课,其他课全部用普通话教学。住宿条件和过去相比更是云泥之别,学生宿舍、教职工公寓楼供暖、供氧设施齐全。

  玉振金声

  在距离拉萨城区120公里的地方,宋玉刚把青春奉献给了日多乡这片热土。

  如今,只有年迈的母亲还在河南。每次通电话,母亲都问他啥时候回来,他总是在沉默之后给不出一个肯定的回答。

  按照规定,在高海拔艰苦地区工作5年就可以申请调动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地区。但是,宋玉刚在这里一待就是27年,县教体局想把他调到局里工作,却被他拒绝:“我喜欢这里,喜欢这份工作,看着学生们一天天不断进步,什么都值得。”

  “五十六个民族同唱一首歌,我们一起再唱山歌......”宋玉刚最喜欢听的《再唱山歌给党听》的歌声,回荡在米拉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