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波斩浪立潮头 坚定信念再出发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 ——新乡市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Array

Array

Array

Array

Array

Array

  财政收入同步跃升。1949年,新乡市财政收入仅为781万元,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恢复、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工业化持续推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经济发展迅速,全市财源同步扩大,政府财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全市财政收入1996年突破十亿元大关,2012年突破百亿元大关,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41.51亿元,比1949年增长3091倍,年均增长11.5%。地区财力的增长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和改善民生、完善基础设施,推进社会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以及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财力保障。

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经济驱动力实现两次蝶变

  农业生产取得长足进步,实现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乡市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较低,“吃饱饭”成为当时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新技术的引进,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这一阶段实现了“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1.11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296.25亿元,年均增长5.6%(扣除价格因素)。2023年,粮食产量达到465.14万吨,比1949年增加429.52万吨,增长12.1倍;人均粮食产量由1949的321.60斤提高至2023年的1518.82斤,增长372.3%。油料产量达到34.17万吨,比1949年增长31倍。畜牧业平稳发展。2023年全市肉类总产量36.52万吨,比1978年增加33.41万吨,增长10.7倍;生猪存栏190.13万头,比1949年增加183.03万头,增长25.8倍。

  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乡市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仅有初级产品加工业和简单的轻工业品制造业。随着“五年计划”的逐步实施,以及军工企业和部属工业企业逐步落户新乡,至1975年“四五计划”完成,新乡市工业经济随着全国工业化的完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改革开放之后,新乡市逐步引进新技术,改革国营企业,培育壮大民营企业,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迅速增长。2023年工业增加值达1085.46亿元,比1949年增长1.5万倍;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近1/3,拥有全部41个工业门类中的35个,工业体系逐步健全。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乘势迅猛扩张。75年来,新乡市充分发挥豫北交通枢纽作用,利用较为优越的地理交通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完备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以商贸、旅游、文化、体育、房地产业和社区服务为重点的消费性服务业,第三产业发展蒸蒸日上。202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630.56亿元,总量居全省第5位,比1949年增长4万倍,年均增长13.0%(扣除价格因素)。消费市场日益繁荣,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30.32亿元,比1949年增长4036倍,年均增长11.9%。公路运输货运量平稳增长,2023年,全市公路运输货运量1.43亿吨,比1958年增长33.6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发展迅猛。2023年全市国内旅客总人数4451.3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54.62亿元;截至2023年年末我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32家,其中4A级以上旅游景区13家;星级酒店10个,旅行社68家。

  1949年以来,新乡市经济经历了从以农业

为主到工农业协调发展、再到工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结构蝶变。1949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89.5:7.3:3.2,到1978年演变为36.6:42.9:20.5,经济驱动从以农业发展为主向以工农业协调发展为主要驱动力的转变。改革开放以后,新乡市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体系,加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迅速提高。2023年,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为8.9:42.4:48.7。全市第一产业比重下降80.6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35.1和45.5个百分点。这一阶段三次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向工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结构蝶变。

三、农田水利建设成果丰硕,农业现代化迈出坚定步伐

  农田水利建设成果丰硕。农田水利建设是确保农业生产稳定丰收的前提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水灾、旱灾的频繁发生,新乡市始终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动沿黄群众修筑黄河大堤,兴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变“害河为利河”;利用人民胜利渠改造盐碱地,修建各种排水渠以除涝治碱为方针,逐渐消除盐碱危害。经过75年的艰苦奋斗,新乡市各类农田水利工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年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果丰硕,也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精神。2023年年底,新乡市已建成中、小型水库32座、水闸242座、堤防长度1528公里。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一方面满足了沿岸工农业生产用水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些水利工程也起到了防洪、排涝、发电等功能,实现了生态功能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农业现代化向纵深推进。农业机械得到普遍使用。2023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822.69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9.4倍。农用化肥使用量、农业用电量迅速扩张,机播、机收面积迅速扩大。2023年机播面积1164.42万亩,机收面积1157.55万亩,分别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8.7%和88.2%。近年来,作为传统农业大市,新乡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和中原农谷建设,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生物育种方面迈出坚定步伐,农业现代化取得新进展,延津小麦、原阳大米成为新乡种业的亮丽名片。

四、固定资产形成规模巨大,为经济建设打通“任督二脉”

  75年来,新乡市注重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相结合,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结合,吸引外资与本地投资相结合,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吸引各方面资金参与全市经济社会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1950年—202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近2.4万亿元,其中,1950年新乡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0.04亿元,1989年超10亿元,2003年超百亿元,2009年破千亿元,年均增长18.1%。投资的快速增长,一方面促进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提升;另一方面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这为新乡市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运输方式和能力不断丰富与增强。经过75年奋斗,市域范围内建成了新菏铁路、京广高铁、郑济高铁、新辉公路、国道107郑新一级公路、京珠高速、菏宝高速等铁路、公路干线,交通状况发生了历史性跨越。目前,新乡市基本实现了公路村村通,南北有京广铁路纵穿,东西有新菏、新焦铁路横贯,东与京沪、兖臼铁路相通,西与焦柳、太焦、侯月铁路相连,距离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车程50分钟,2个半小时可达北京。近年来,继开通中欧班列(中豫号)、新日韩铁海联运班列后,又新开通至比利时的“新乡——西欧”线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初步形成铁、公、机、海“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立体化开放通道新格局。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近年来,新乡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城市路网改造、道路景观提升、主题公园建设、旧社区设施改造、海绵城市建设、大气和水污染防治等建设目标,进行了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更新与改造,城市设施和服务功能有了根本性改观,居民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得到提升。在主城区和核心区建设了大气监测常规站、微型站和视频监控,淘汰落后产能,调整用能结构,完善大气污染监测体系,2023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下降4.4%,优良天数增加7天。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深入实施低碳发展战略,成功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建设名单。2023年,新乡市建成卫河右岸生态公园,重塑卫河沿线景观;新增城市绿道65.7公里,新建、改造公园游园28个、城市绿地116万平方米;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38个,建成棚改安置房3.6万套;街道综合养老中心、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实现全覆盖;截至2023年年底,新乡市建成投运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共16座,污水处理能力106.5万吨/日。

  邮电通信事业获得质的飞跃。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超时空、即时性、飞跃发展的邮电事业成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推动力量。当前,新乡市邮电通信设施已“鸟枪换炮”,形成了邮政全覆盖、通信无死角的格局。邮政信息传递实现了由传统的信件、无线电报、有线电话转变为无线电话和网络即时传递的飞跃,极大方便了人们之间信息的传输。2023年,邮政行业业务总量39.39亿元,增长23.8%;电信业务总量66.05亿元,增长21.6%;快递业务总量2.68亿件,增长44.8%。

五、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新乡市外贸发展经历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顺差,在外汇稀缺年代,出口创汇支援了经济建设。新乡市2023年进出口总额21.63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39.8倍,年均增长13.6%。其中,出口总额18.86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95.8倍,年均增长17.7%;进口总额2.77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2.6倍,年均增长4.7%。对外开放持续扩大。2023年年底,到位省外资金849亿元,增长9.3%;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超900家,增长12.2%;经开区在230个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核中居第121位,前进84位;中欧班列累计开行213列,增长63.9%,货值17亿元、增长48.6%,创历史新高。

  得益于“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工业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新乡市对外贸易出现得比较早。1957年新乡市电池厂研制成功的空气甲乙组合电池,放电量达500小时以上,超过英国同类产品放电量180小时的标准,甲乙组合电池成为新乡市第一个轻工类出口产品,也成为当时出口畅销产品,这也开启了新乡外贸“走出去”的先河。国务院于1977年正式批准新乡为对外开放城市。改革开放之后,拥有良好基础的新乡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吸引外资、引进新技术,改造老旧的生产设备,使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活力。1986年,新飞集团从意大利菲利浦IRB公司引进冰箱生产线,成为新乡市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利用外商技术的企业。新飞电器见证了改革开放后“引进来”的重要发展成果。近年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中国(河南)自贸区新乡联动创新区获批建设等一系列国家级、省级战略基地落地新乡;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成功举办。这些战略既是发展机遇,也是开放平台,展示了新乡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制造能力,新乡对外开放形象也得到提升。目前,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纺织纱线、铜材、基本有机化学品、塑料制品是新乡出口商品前五强产品。

六、城镇化稳步推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城镇化稳步推进,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新中国成立后,城镇化经历了两个阶段,1949年—1978年,城镇化率由4.6%缓慢上升至13.6%。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户籍制度改革等破解了城乡二元制结构,城乡之间人员要素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由流动,新乡市城镇化进程显著加快。2023年,新乡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比1978年上升46.4个百分点。其中,2023年市区常住人口122.53万人,市区人口规模是1978年的2.7倍。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收入差距明显缩小。2023年,新乡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65元,较1952年增加38971元,年均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83元,较1949年增加21638元,年均增长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由1952年的3.73缩小到2023年的1.81。尤其是近年以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自2010年以来已经连续14年快于城镇。

  劳动就业数量和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新乡市从业人员从1949年的71万人增长至2023年的296.46万人,增加了225.46万人,年平均增加3.05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49年的152元增长到2023年的74498元,年均增长8.7%;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明显升级。2023年新乡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4734元,是1980年的61.7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592元,是1978年的125.7倍。从消费品结构看,汽车、家电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度提高。2023年,每百户居民拥有汽车61.9辆、电冰箱101.6台、空调217.6台;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2023年全市新能源汽车消费增长50.6%。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从百元、千元级消费向万元、数十万元级消费提升,由过去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变,由普通消费品向高技术、绿色环保型消费转变,由生产型消费向创造型消费转变。居民消费观念、消费倾向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和多样化。

七、科教文卫事业全面进步,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科技投入快速提升,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乡市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研发新产品,发明新技术,助力经济动能的加速转换。2006年至2022年,新乡市累计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667.46亿元,投入规模居全省前列;2022年年底,全市R&D投入强度2.57,位居全省前三。新乡市不断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创新完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科技队伍日益壮大。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科技活动人员总数28260人,有R&D活动的单位数668个,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占比33.4%,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超过75%,人才规模迅速扩大,为全市发展汇聚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教育事业取得巨大进步。新乡市始终践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教育方针。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2023年,新乡市小学、初中在校生达到91.76万人,比1988年增加16.64万人。高等教育规模扩大。1951年时新乡市仅有一所新乡师范学院,到目前发展到12所高校,是中西部地区高校数量最多的非省会城市之一,高校在校学生由1978年的0.43万人扩大到2023年的23万人,增长52.5倍。各种教育类型均衡发展。2023年,新乡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2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6所,普通高中85所,初中333所,小学1192所,幼儿园1788所,特殊教育学校8所,形成各类教育互为补充、全面均衡发展的办学格局。教师队伍日益壮大。2023年新乡市全部专任教师104761人,比1949年增长26.5倍。教育投入大幅增加。2023年新乡市教育支出达到93.14亿元,比1989年增长136倍,年均增长15.6%。

  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充分满足城乡居民各种精神文化需求。2023年新乡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3个,博物馆16个,公共文化馆13个,文艺院团9个;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1处;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全年邮政累计订销报纸、杂志7117.83万份;年末共有综合档案馆13个,已开放各类档案45.33万卷(件);2023年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市、县、乡、村多层次、宽领域的基础文化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医疗卫生软硬件双向发力,服务保障实现全覆盖。近年来,新乡市通过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下沉医疗资源,提高基层服务保障能力;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建立统一的城乡医保体系以及医疗救助制度,减轻群众看病负担,实现医疗保障的全覆盖。截止到2023年年末,新乡市共有卫生机构6048个,其中,医院167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828个;实有病床床位4.41万张,是1978年的6.2倍,其中,医院3.24万张,卫生院0.88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19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18万人,是1978年的5.5倍,注册护士2.25万人。

  劈波斩浪立潮头,坚定信念再出发。75年的发展波澜壮阔,取得的成绩是伟大的,但发展只有节点没有终点。展望未来,我们要坚定信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以新质生产力为抓手,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锚定“两个确保”、持续落实“十大战略”,紧盯“两大跨越”、突出“产业兴市”,超常规建设中原农谷,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乡建设实践新篇章。⑤

  图表由新乡市统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