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见表达引导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柴小婷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科技迅速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普及性,民众可以在网络空间较为自由地表达自身对于某一事件的观点和看法,但受到认知偏差、素养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发表错误言论,污染网络空间,甚至诱发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恶性事件。学生作为网络时代“原住民”,其在网络空间中更为活跃,网络意见表达行为更为频繁和多样,对其网络意见表达行为进行有效引导,对于全面推进网络空间建设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立足于现实情况,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的活跃群体,经常会在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对热点事件、娱乐事件进行评论,但是由于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成熟,且对事件的真实信息了解不全面、不系统,容易受到从众心理、虚荣心理、宣泄心理等的影响而缺乏理性判断,盲目发表不当言论,导致事件影响进一步扩大,舆论风波愈演愈烈。加之大学生群体规模较大、网络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等原因,对舆论风波进行防治具有相当的困难,需要从源头上避免风险的发生,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建立大学生网络意见表达引导机制,让大学生正确使用自身的网络话语权,通过积极向上、价值导向正确的意见表达来净化网络环境。
基于大学生群体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结合大学生网络话语表达的内容、偏好及特征,建立大学生网络意见表达引导机制应贯彻堵不如疏的理念,通过有效的教育和全面的引导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思政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提高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渠道。新媒体时代,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和责任感是构建大学生网络意见表达引导机制的首要环节。思政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工作,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别”“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并通过引用真实案例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应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其进行网络意见表达的初衷,想学生之所想,看学生之所看,针对性纠正学生在网络意见表达中的行为偏差,通过感同身受的体验、行之有效的举措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更易于和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
二、建立意见表达平台,正向引导大学生理性发言。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表现欲强等群体特征,有着较为强烈的看法和意见表达需求,通过封禁来一味阻止大学生进行网络意见表达是不可取的,而应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意见表达媒体平台。地区高校之间应联合搭建意见表达平台,在平台中上传各个领域的一手资讯,例如时政热点、社会事件、娱乐事件、名人轶事等,为大学生营造小型且绿色健康的网络空间;在资讯下方设置评论区,让学生进行自由评论和踊跃发言,进一步减少外部舆论因素对学生话语表达的影响,引导学生在思想交锋和观点交流中提升意见表达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应在平台中设置并完善语言审核检测机制,规范网络用词,消除不良言论,避免意见表达平台变成引战平台。
三、培养网络意见领袖,无形影响大学生网络行为。传播学理论中关于意见领袖的论述认为,意见领袖可以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为他人提供信息且对他人具有较大影响力。对于大学生来说,身边的网络意见领袖会对其网络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领。高校应通过系统化培训的形式将网络素养和思政素养兼备、理想信念坚定的师生培养成网络意见领袖,由其在网络空间发表正能量言论来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网络意见表达提供正确示范。网络意见领袖应在线上线下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做到表里如一,并广泛吸收和听取大学生对于网络热点事件的看法和建议,借助共青团中央等新媒体思想阵地为大学生发声,以此不断增强自身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引领力。
作者系武汉轻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