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转折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杨凤瑞

  我于1959年出生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著名诗人柯岩给我们讲课时,曾形象地用这样的几句顺口溜对我们这一代人加以概括:“生下来就挨饿,一上学就停课,毕了业就下乡,回了城没工作,生孩子要一个。”我出生在农村,当然不存在毕业下乡和回城的问题,但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却是必然的选择。

  参加高考

  我高中毕业后当了一年小学民办教师。1977年夏,我服从大队党支部安排,又到生产队任会计。“喂,你知道吗,要恢复高考了!”是年秋季的一天,保管员一进生产队会计室便向我透露了惊天的喜讯。“真的吗?”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便跑到村办小学,看着报纸上的大标题新闻,怎么也抑制不住跃跃欲试的兴奋心情。

  克服重重困难,我终于走进了课堂。看着我们渴求知识的目光,老师精神亢奋,中午超过12点、下午直至夜幕降临才下课已司空见惯。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感觉,大家真像是走出戈壁荒漠来到绿洲,度过严酷寒冬进入春天。辅导班办了半个多月,考生便各自回家准备迎接考试。

  考试时间是农历十月,恰逢县城物资交流大会。对于这次考试,大家心里都没底儿。家长们倒是很乐观,纷纷鼓励道:去吧,去赶赶十月大会!于是我们甩掉“包袱”,放心大胆地涌向考场。

  复习考试期间,我村4个生产队已分成8个,大队干部觉得可能留我不住,我所在的生产队会计另选新人,我失去了会计职务。

  考试完有一个多月,我接到了到公社中学填报志愿的通知,没有经验,没人指导,也不知道高考分数,瞎填一通,交表了事。接着是体检和政审,再接着是更加漫长的等待。

  1978年刚过春节,初选上填报过志愿的邻村考生陆续接到各大学的通知,到了3月,再没听说哪个学校有通知下来,我想自己肯定是落选了,鸡飞蛋打已成定局。我得到大队民兵连发给的一支全自动步枪,带上子弹带参加公社武装部为期半月的基干民兵训练去了。一个太阳将要落山的傍晚,我正趴在地上专心瞄准,同村的一个民兵拍了一下我的肩膀:“凤瑞,你的录取通知书下来了!”“啊,哪个学校?”“不知道!”我想这时下来通知的学校,也不会是啥好学校,接着继续练习瞄准,并未将这件事放在心上。

  第二天,父亲骑车带着通知书来到训练场,对我说是汲县师范学校文科班。父亲看我不太高兴,劝我说:“一定要去,一定要争口气,我已经把户口和商品粮手续都办过了,去了就是干部身份,就是城市户口,咱村多少年没出过一个大学生,很多人还嚷着要喝喜酒呢!”

  民兵训练结束后,我走进了汲县师范学校。

  父亲说的话是对的,他替我做的决定是对的。因为全公社上下三届学生,只有我考上了中师,其它无一人挂边儿。世代农耕家庭出了个秀才,在当时好像也是个了不起的事情。

  人生的路至此拐进了一个新的节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跳出了农门,将成为一名知识分子,教书可能会成为我的终身职业。

  同学少年

  汲县师范学校,民国时期是河南省立第五师范学校,为清末名儒李敏修所创建,原名经正书舍。看似破败,却影响广大,百余年来,从这里走出的学子,遍布黄河南北广大地区,其中多数为中小学教师,也不乏各级行政领导。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曾在汲县师范学校教书,现代著名画家秦岭云、卢光照曾在这里学习。

  不来不知道,一来吓一跳。学校里的老师果然了得。其时,汲师学术氛围浓厚,老师们下得课来就去图书馆,在那里翻阅资料,充实教案,一坐就是半天,有的甚或废寝忘食,其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令我等莘莘学子深感敬佩。

  向老师们学习,我成为图书馆的常客,感受着缕缕吹来的春风。

  1979年春节过后回到学校,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春节话转移》,显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影响。我把作文写成一篇小小说,说的是一个村干部家庭年夜饭欢聚的场景,人物的言谈话语,都在述说新的政策给家庭、给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老师将我的作文作为优等在作文课上评论,大加赞赏。

  学校课程安排得并不紧张,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自学,特别是下午,只有两节课,下课后大家都去跑图书馆。据老师说,这种现象与上届推荐上学的学员形成鲜明对比,我们这届学生所表现的素质、素养,教职员工都给予极好评价。晚饭后,我们攀上校外高高的城墙,踏着落日的余辉,俯视整个晚霞覆盖的古城和校园,畅谈人生、理想和追求,也相互倾诉关于生活、家庭和爱情的看法。爱情其时还是个禁区,文艺作品包括电影还很少提及。一次我写了一首诗登在学校板报上,把理想与姑娘、爱情联系起来,打破了极度沉闷的常规,引起了师生的热烈讨论,有的大声叫好,有的横加指责,连班主任老师也苦笑着说:“以后再有此类文章,要谨慎对待,尽量不要公开刊登,可以私下交流。”后来,电影《甜蜜的事业》问世,出现女跑男追的镜头,之后大家对爱情的话题和认识有了改变。

  离家上学,不能再挣工分,家中弟弟妹妹都在上初中或小学,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除了平时勤俭节约外,星期天和节假日,我都要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挣几个工分贴补家用。

  在汲师学习期间,我写下许多首诗,都收集在我的《涧溪集》里,它记下了我在汲师的心路历程。

  我爱汲师,她是我的母校。我在汲师读了很多的书,听了许多杰出名师的精彩演讲,结交了来自豫北原新乡地区十几个县雄心勃勃的莘莘学子,我学到了如何求知,如何明理,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我迈出了真正走向人生的第一步。

  接受挑选

  “凤瑞,你是学文的,现在市四大班子准备招录干部,正在公开报名,考上就是财政指标,你去试试吧!”

  1990年深秋的一天,当了11年中学教师的我,听到一位热心同事的话,便立刻跑到卫辉市委咨询报名条件。问清楚情况后,又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终于走进了考场。

  考试在卫辉市委党校举行,试卷命题分填空、选择、问答、解析、作文、听写六部分。考试后主任和同事问我怎么样,我说:“自我感觉良好。”

  成绩没几天就出来了,我笔试考了个第三名,干部科长说:“你不用跟局里说了,组织部会通知教育局,教育局会通知你面试时间。”面试的时间终于到来了,轮到我时,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推门进去,发现主持面试的评委们都微笑着,力图缓和紧张的气氛。等我抽题后,一位评委先问了我两个常识性的问题,又让我对山区植树与禁牧进行分析并阐明主张,最后是要我即席讲话,情景是:连日暴雨成灾,为保全河流上游大城市,需要转移下游小城市居民,决堤泄洪,离决堤只有两个小时了,群众工作尚未做通,你是领导,请你讲话。没有时间考虑,我开讲了:“乡亲们,同志们!......”我从全局利益分析,从大城市的经济地位分析,从党和政府历次自然灾害对群众的关心分析,从人民群众发扬优良传统理应具有的觉悟分析,“共产党员们,共青团员们,革命干部们,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来到了,请大家站出来,先带着家属撤离!”我从评委赞许的眼神中得知,我成功了。

  第二天,我接到通知,我的综合成绩是第一名。

  经过政审、考察,我被分到卫辉市政协工作,组织部部长在会上说:“××同志、凤瑞同志年龄稍大,但只有三十一岁,大家都很年轻,你们是第一次经过考试进机关的一般干部,不管分到什么地方,只有岗位不同,没有高低之分,一定要努力地为党工作,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厚望。”

  我是个草根,没有任何背景,人生的进步全靠奋斗。能够跻身国家公务员行列,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竭诚工作,并为之奋斗30多年,作出自己微不足道的贡献,全靠党的好政策。同时我也很欣赏一位哲人说过的话:“机遇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当历史需要你的时候,你的条件已经具备。”这真是至理名言。

  (作者简介:杨凤瑞,1959年生,卫辉市人,中共党员,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教师,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卫辉市政协办公室主任兼政协副秘书长,卫辉市教育局副书记、副局长兼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卫辉市第八、九、十、十二届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卫辉市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卫辉市首届十佳道德模范。曾获卫辉市模范教师、卫辉市模范共产党员、卫辉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卫辉市优秀政协委员、新乡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新乡市职业道德先进个人、新乡市和河南省优秀工会工作者、新乡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