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务必直奔问题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三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本报评论员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无论是正确的决策,还是有效的贯彻落实,都离不开调查研究,正可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沉到一线,直奔问题、把脉问诊、解剖麻雀,来一次问题的大梳理、难题的大排查、经验的大总结,以高质量调查研究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调查研究要正视问题、直奔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一个地方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机遇与矛盾往往交织并存。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问题、长期捂着问题。搞好调查研究,基本前提是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只有提前做足功课,心里揣着问题,明确目的是什么,选题如何定,问题在哪里,调查研究才有的放矢。
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要身入心到情至。上世纪60年代初,习仲勋同志到我省长葛蹲点调研近5个月时间,在农家搬个小凳子,在街头寻块砖头,在田埂或站或蹲,与群众一起推水车、绞轱辘,一起商量办事解决问题。他把自己当群众,群众把他当自己人,自然掏心窝子道实情、说真心话。当今,科技革命一日千里,信息时代方便快捷,搞好调查研究有时需要借助大数据帮忙,但又不能过分依赖于此。那种与群众同坐一条凳的面对面交流、亲情化交心,是任何汇报和大数据都无法替代的。同时还要避免扎堆调研、多头调研、重复调研,不能简单把任务交给基层、把责任推给基层,防止调查研究浮光掠影、加重基层负担。
开门搞调查研究,是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路径方法,也是这次开门开展主题教育的具体要求。要统筹用好中央提出的6种调研方法,结合“万人助万企”活动,以及链长制、重点工作包联等制度,采取“四不两直”方式,走出机关、走向基层,少“走马观花”、多“下马观花”,少听汇报、多看实况,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开展高质量调查研究。尤其要聚焦问题比较棘手、牵一发动全身的工作,以及久拖不决的历史难题,敢接“烫手山芋”,敢啃“硬骨头”,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放过特殊性问题,找到普遍性规律,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做到研析一个、解决一批、推动一方。
调查研究深不深、好不好,不在于看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报告写得怎么样,根本在于要有效运用好调查研究成果,进而推动解决发展难题,不能一“调”了之,让报告束之高阁、停留在文件夹里。要建立调查研究成果转化运用清单,加强成果交流,不断完善政策举措,全过程跟踪问效,扎扎实实做好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真正把这一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思路举措,形成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和力量。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