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务”“北务”“段岩” 三村名的由来(上)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元末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晋陕一带一连几年连降暴雨,顿时域内河流洪水暴涨,冲出山口在平原地区肆虐,危及了当时元廷的江山。无奈之中,元顺帝紧急抽调了正在组织编修宋史的中书省检校官贾鲁,改衔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进序二品,授以银章,受命主持河南、山东等处行部水监,先行进驻河南,治理黄河水患。

  就在贾鲁在黄河以南极力与洪患拼搏之时,又一道加急文书送到了他的手里。原来河北道下辖的怀庆、卫辉两路(府)联名发来告急文书:沁河洪水肆虐,在武陟莲花池、金圪垱多处溃堤,武陟、获嘉、延津、封丘乃至长垣尽皆淹没。贾鲁火冒三丈,但又无可奈何,只得派遣跟随了自己多年的副将段庆带了1万名河工渡河北上武陟去治理沁河工程。

  段庆由于跟随贾鲁多年,耳濡目染也掌握了不少的治河经验。他率众到达武陟后,组织了2万人的治河大军,仔细考察了溃堤的决口,以及决堤后洪水的流向,然后组织大家砍伐了大量的柳枝、树桩、沙袋集聚决口两旁。首先采用船堤障水法,逆流排大船27艘,前后连以大桅或长桩,用大麻绳、竹绠绑扎在一起,连成方舟,又用绳索将船身上上下下捆了个结实,这时将铁锚在上流放入水中。又用长达七八百尺的竹绠系在两岸的木桩上,每根竹绠上或吊2条船或3条船,使船不会顺流而下,船身中稍微铺些散草,装满小石头,用台子板钉盖上,再用埽密布合子覆上,覆上两三层,用大麻绳缚住,再把三道横木系在头桅上,都用绳维持住,用竹编成笆笼,装上草石,放在桅前,约长一丈多,称为水帘桅。然后选水性好的民工,每条船上两个人,执斧凿,站在船首船尾,听到岸上击鼓声,同时开凿,沉船阻塞决河口。船沉后,水流入河道,就再树水帘,再用前面的方法,然后再如此重复操作。但由于水势过大,堵口合龙极其惊险,修到河口一二十步时就更加艰难了,决水将大埽冲裂冲陷。这时段庆表现出惊人的镇定,依然命令万余人扎帮、运埽、叠埽,终于将龙口堵合。沁河复堤了,沁水又老老实实地流进了黄河。

  但遗留的问题来了,由于当时豫北平原区的海拔比现在要低得多,所以当时的地貌和现在有着很大的不同。有一条太行山的余脉,从九里山方向蜿蜒南伸,曲曲折折横亘在获嘉的西部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岭东的积水消退了,而岭西的现徐营镇、冯庄镇以及武陟沁河以东的地区,却形成了一个地域广大的积水潭,怎样才能使这些积水排出去,解除域内的水患呢?

  段庆考察了几个月,根据岭东的地势,探明了岩岭东西的最窄处,决定在现在的段岩村处,将南北的岩岭凿开一道大口子,让岭西聚集的积水向东流去,以解除岭西的水患。主意一定,他立即行文彰德路(府),从林县(今林州市)召集了200余名锻磨石匠,另找铁匠生起红炉,专门翻修锻磨錾子,开始了施工。几百名锻磨匠白天轮番施工,夜晚挑灯夜战,一直大干了好几个月,才将岩岭的最窄处凿开了一个宽七八丈,地面以下深一丈的大口子。这项由段庆率领锻磨匠断开岩岭的重大工程完工了。然后又在下游处开挖了几十里的下水河床,才掘开横向的防水堤。于是岭西的积水,越过凿开的岭口滔滔东流,形成了一条新的河流,解除了岭西的水患。①

(王振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