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惜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决定》同时提出,要“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决定》一方面为高质量经济建设提供了技术导向,一方面为党的民族工作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方位指引。
以新质生产力驱动经济增长。提振民族地区经济,破除民族地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难题的关键在于提升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提升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手段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工业技术水平将实现大幅提升,全国统一大市场将更趋完善,民族地区将依托自身特色与区位优势实现更进一步的产业迭代与技术升级,跳出传统产业的制约,打造并延伸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链条,重建自身发展优势,并以此在技术创新与区域振兴中释放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创业机遇,促使各族群众广泛获益,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以新质生产力重构传播路径。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与先进工业产业交融互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创造、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活力。将新质生产力推动下的先进产业技术应用于考古发掘,利用AI等技术手段助力文物古建、古书典籍等特色文化资源的修复工作,使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便捷生动的线上“数字博物馆”,让各族群众足不出户也能感受中华文明的清晰脉络,助推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以“声”“光”“影”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借助新兴技术手段使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让交往互助、交流互动、交融互鉴的文化碰撞借助新质生产力在数字化传播网络中更为普遍,推动中华民族整体形象在国际互联网中火速“出圈”,让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理念时时处处浸润心灵。
以新质生产力保障民生福祉。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主要体现在对公共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期待,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建设成果真正落实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逐步缩小直至消除城乡发展差距、边疆与内地的差距、东部与西部的差距,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数智化”、便捷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使“掌上服务”成为常态,让流动人口在精细的“数智化”服务中获得有效社会保障;面向不同地域的差异化需求,新质生产力将打造更为完备的人工智能处理体系,以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将与日俱增、远程医疗与在线教育将惠及各个角落。新质生产力一方面通过技术革新提升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通过管理革新将政府服务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推上新台阶,在发展中构建起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在全社会构建更加公平、更具包容性的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成效将更为显著。
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相向而行又交融互促,利用新质生产力这一经济新动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不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文化、社会、生态基础,也实现了党对全国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本文系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析——以泗水县为例,编号:YCX2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