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四比”

2025年09月10日

杜毅文

  如今,人们把抖音、快手、视频号的小视频比作“文化快餐”。的确如此,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不管你是三岁幼儿,还是耄耋老人,你想怎么看就怎么看,坐着、躺着、趴着,怎么舒服怎么来,也可以在公交车、火车上,在吃饭、等候时,甚至有人一边骑电动车一边看。刷一个小视频、追一段热剧、看看直播,已经成为生活的必备“调料”。我也曾如此被手机控制,但“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揉揉干涩的双眼,猛地扔下手机,再看着满屋的书籍,顿生懊悔之情。回顾来时路,很是羡慕当初对书籍的渴望和追求。小结一下几十年来的读书经历,可以分为“海绵”“豆腐”“淡茶”“喷壶”4个阶段。

  读书像“海绵吸水”,这是人生的第一个读书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人生积淀。我5岁时,国家恢复了高考,给了大家靠读书就能改变命运的机会,基础教育大大增强,就连偏远的农村也要具备独立的小学教育。我们对读书的兴趣,用如饥似渴来形容毫不过分。课本学完,看小人书,找画册,逮着啥看啥。实在没啥看,我甚至搬了爷爷的医书和父亲的《大众电影》杂志来翻看。那几年,《西游记》《草原英雄小姐妹》《铁道游击队》《三国演义》等连环画,《少年文艺》《我们爱科学》等杂志让我大开眼界,如醉如痴。进入初中,开始拿零花钱订报刊。我翻看当年的日记,曾经订阅有《文学故事报》《中学生阅读》《中学生文摘报》《乒乓世界》,还抽空到县城的书店和邮局买书。高中时期看书的范围更广,特点就是杂,文学、历史、时政、体育甚至邮票的说明等。《李自成》《平凡的世界》《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长篇小说也是在这时候看的,当然还有琼瑶的小说。到了大学就一头跳进浩瀚大海般的图书馆,《战争与和平》《红与黑》《茶花女》《莎士比亚戏剧集》等世界名著让我废寝忘食。学生时代的读书具有饥渴性,就像缺水的海绵一样迫切需要吸满知识的水分,虽然这些知识大都不具有实用性,但它如身体的细胞一样不可或缺。

  读书如“吃豆腐”,是参加工作后的读书感言。这时候,青春年少,雄心勃勃,迫切想在岗位上扬名立万。出成绩最好的途径就是提高工作能力,尽快成为业务能手,于是业务书、理论书、工具书、行业期刊先是囫囵吞枣地咽下去,再慢慢消化吸收。同时还要一专多能,政治理论、上级精神、经济政策甚至国内国际形势的书都要通读。这时候的读书更具有实用性,也有隐隐的功利性。当然,闲暇之时,兴趣和爱好并未泯灭。我所在的部门分管文化教育,订阅了大量的报纸杂志,还有一座小型图书馆,看书自然不成问题。除了各类小说、传记,我甚至还有订阅期刊的部分建议权。于是乎,除了《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当代》《诗刊》《莽原》《钟山》《长城》等固定期刊外,我还建议订了《星星诗刊》《小小说选刊》和刚创刊的《大家》。1998年,我刚结婚没多久,国家实行每周两天休息制,我经常周五晚上看书通宵达旦,反正周六不上班。金庸的很多小说就是那段时间看完的。这个阶段的读书,就像吃豆腐一样,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食材。不同之处在于,你可以每天吃,也可以三五天吃一次。

  人到中年,事业和家庭逐步进入了平稳期,于是读书也慢慢成了每日的“淡茶”,不可或缺而又韵味悠远。读书的范围也更广泛了:读《挪威的森林》的镜像穿越,也读通俗易懂的《中国哲学简史》;读《母与子》的人性共通,也读《麦田守望者》对纯真、善良和美好事物的守护;读晦涩压抑的《魏晋南北朝史》,也在但丁的《神曲》中通过与地狱、炼狱以及天堂中各种人物的对话,理解了但丁执着追求真理的思想;读美国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和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也读《激荡30年——中国企业1998-2008年》......此间读书看兴致,每读一本,就掩卷沉思,或有所悟,或有所感。兴之所至,作了大量笔记,还创作了一些文章,发表在各地的报刊上,此之谓读书之得也。

  自2013年任凤泉区政协委员以来,参政议政意识渐浓,此时的读书颇有“喷壶”之比。因为自己是靠读书改变了命运,虽然时下读书对命运的作用削弱,但读书仍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手段。于是就把自己的读书感悟用语言、文字以及组织能力表达出来,像“喷壶浇花”一样以书育人、以文化人。15年来,我多次以自己的亲身感受提出多个有关学习和教育方面的提案,先后到20多个学校以“读书”为主题为中小学生讲思政课,还积极参加凤泉区政协和联组组织的读书活动,并担任十届凤泉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副主任。在凤泉区政协编撰文化专著《史说凤泉》时,积极参与组织协调,撰写《让党旗和军旗高高飘扬在希望的田野》《凤凰山麓五陵梦、卫水潋滟志愿情》两篇文章,并以编委会的名义为本书撰写《后记》。2023年1月,与部分政协委员、社会文化名人共同倡导成立了旨在推广全民阅读的大众读书群体——凤泉悦读会,号召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建立每周群打卡制度,每月举办线下集中阅读活动。截至目前,共有书友300多名,举办线下活动28期,凤泉悦读会已成为凤泉区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文化品牌。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人的一生,或可以奋发有为,或可以修身齐家,或可以平淡一生,但不管身处何地、身居何位,无论晨钟暮鼓,还是明月孤云,读书永远是你眼前的一盏明灯。灯不灭,道永存!

  (作者系凤泉区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