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琢
生成式人工智能属于前沿的技术形态,需要利用复杂的算法、模型和规则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系统学习,并创造新的原创内容。近几年来,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ChatGPT、文心一言等AI工具相继出现,均具备强大的功能,包括浅层次的撰写论文、解答问题以及深层次的价值观引导与思想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应在技术赋能与价值坚守之间找到平衡点。现阶段的思政课教学中,高校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模式,导致教学效果难以实现实质性的提升,难以满足学生在智能化学习工具方面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文章将立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机遇与风险,寻求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路径,旨在激活思政课堂活力,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教育变得表面化、形式化以及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引导。期望本文的分析可以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挑战
1.内容准确性难以保证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生成式人工智能可快速给出答案。然而,其所给出的回答存在一些错误的信息以及虚拟的内容,如果学生缺少这一部分的知识,将会以此回答作为自己的观点,纳入自己的认知框架。从实践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难以判断话题的敏感性,对于敏感问题,其回答存在随意性,给出回答中尽管有些观点具有一定道理,但不代表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并且,当学生追问复杂问题时,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客观中立”为原则,给出模棱两可的回复,长期以往,将对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价值观带来不利影响。思政教学注重客观事实以及主流价值观的弘扬与内化,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答疑模式则更具对其搜索到的资料进行整合,且每一次给出的回答都不同;同时会使用华丽的辞藻把空话转换为具有逻辑的表述,这种表述往往对重要问题的分析浮于表面。长期使用这一技术,将导致学生思维固化,思考能力退化。
2.情感互动与价值共鸣不足
高校思政课堂上,教师讲解至重点处会抛出一个话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加强对重点的理解与记忆,这种课堂气氛是生成式人工智能难以实现的。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需要实践的引导,面对学生提出来的困惑,教师可以向学生分享自己走出来的方法,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只能给出机械的建议,这些建议与学生的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无法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价值观的传递需要载体,这个载体就是真实的人际交流。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的细微表情、声音的高低、动作的使用都可强化学生的记忆,而生成式人工智能仅能根据程序设定给出反应,学生需要的是能引发共鸣的活榜样,这点代码和算法难以实现。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优化策略
1.建立动态审核机制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思政课上的优化应用需要先解决其随意编造的问题,这要求加强对这一工具的动态审核,教师应将主流价值观拆成机器能听懂的语言,例如可以把“爱国主义”分解成具体的行为准则、历史事件关联词,而后再把这些内容编成不同等级的知识模块。技术团队则将教师提出的需要规避的内容变成数据标签,让生成式人工智能学会识别问题的敏感程度。由于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因此审核规则也需要及时更新,每周自动扫描最新出台的思政教材修订说明、权威媒体社论,不断丰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数据库。生成式人工智能还存在另一问题,即其给出的有些观点单独看没问题,串起来就存在不正确的引导倾向。以“个人自由”与“集体主义”的讨论为例,生成式人工智能给出的回复常常自相矛盾,因此还需要加强逻辑关联检测,让它能跨对话检查价值观的一致性。如果发现其连续3次在同类话题中使用模糊表述,应立即启动专项检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生成式人工智能将能够保持对话的自然流畅与回答的真实性,真正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2.构建人机互补模式
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快速提取文章的核心观点,整理出学生最近3个月提的500个问题里的规律,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一功能,重点引导学生树立并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如在讲“人类命运共同体”时,生成式人工智能同步在屏幕上调出“一带一路”的实时动态地图,并分析学生发言中的价值导向并生成报告,教师可快速了解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如果某个案例引起了学生的热烈反响,教师应把这个成功经验输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库,让机器下次遇到相似话题优先推荐这个讲法,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每周固定让教师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的不足之处,技术人员调整算法后,先让教师带着改过的AI试讲10分钟,观察现场反应再微调,不断优化其性能。这样学生既能享受到技术的高效,又能够体验良好的课堂氛围。
结语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显示了多方面优势,然而却难以保证内容准确性、无法引起学生产生价值共鸣。文章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优化策略——构建动态审核机制、强化人机互补。这两个策略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思政教学灵活性以及课程内容科学性。未来,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需进一步探索“人机共育”新范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满足更多的需求。
(作者系辽宁对外经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