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晴
摘要:本研究以某高职院校406名学生为样本,问卷结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需求集中在压力应对(87.6%)、职业心理适应(72.3%)与技能迁移(68.5%),而传统课程因内容脱节(理论占比81.2%)、场景单一(企业案例覆盖率不足20%)面临“供需错配”的情况。为此,本文提出“三贴近”改革模型,通过精准诊断需求、场景内容教学、动态评价反馈,构建“问题导向—实践赋能—成长追踪”闭环教育体系,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契合;改革对策
一、引言:伴随职业教育高速发展,高职学生作为未来职业岗位的重要储备力量,其心理健康状况至关重要。但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实际需求有差异,亟需改革[1][2]。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的改革对策,以增强其实用性和贴近性。
二、现状分析:学生需求与课程供给的断裂带
(一)需求侧:高职院校学生的“三需”特征
1.技能焦虑需疏导:问卷数据中,68%的学生面临学业考核(课程通过率<70%)、技能达标(如工科生需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经济独立(兼职率45%)三重压力,因此学生急需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机械专业学生在访谈中提到“操作失误被批评后整夜失眠”,这表明技能操作中的较大心理压力。此外,学业压力(33.7%)和技能达标压力(16.5%)都是主要压力源,进一步说明了技能焦虑的普遍性。2.职业身份需认同:商科学生在实习中因学历自卑而不敢表达观点,反映出学生在职业身份认同上的困境。49.3%的学生在“您对未来职业发展或职业提升有何规划?”问题中选择参加升本考试,这可能源于对当前职业身份的不认同。3.发展路径需规划:问卷结果显示49.3%的学生有升学意向,但同时面临“备考与实习时间冲突”的问题。因此,需要在学生职业发展路径规划上提供更多的支持、指导。
(二)供给侧:传统课程的“三脱离”困境
1.脱离职业场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案例多采用大学生通用心理问题,与“车间压力”“客户投诉”等职场景象关联度不足12%。在“您倾向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哪些教学方式?”的问题中,学生更倾向实践活动(35.7%)和案例分析(29.8%),仅5.7%选择小组讨论,显示学生希望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职业场景。2.脱离技术生态:数字原住民(“05后”)偏好虚拟仿真(期待值78.4%),但73.2%的课堂仍依赖PPT讲授,说明当前课程技术应用未达到学生心理预期。3.脱离成长规律:心理韧性培养需持续干预,但86.7%的课程未建立学期追踪机制。例如,在“您认为自己的心理韧性怎样?”的问题中,“非常强”选项的人只有14.5%,而39.9%的学生选了“一般”,这表明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关注和干预。
三、改革对策:构建“三贴近”教育模型
(一)需求贴近:从模糊覆盖到精准诊断
1.四维筛查工具开发:精准研判学生心理需求,设计含“技能焦虑指数(SAI)”和“职业认同量表(PIS)”的工具,通过入学筛查(基线值)、期中预警(动态值)、实习跟踪(场景值)三阶段捕捉需求变化。入学筛查测基本心理状况,期中预警发现心理问题,实习跟踪了解职业场景中的心理适应。2.企业参与需求画像:联合企业提取多种的典型职业心理挑战(如“数控机床突发故障应对焦虑”),形成需求数据库,指导课程内容开发。例如,企业提供真实案例和场景,助力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挑战,开发针对性课程内容。
(二)内容贴近:从理论模块到场景赋能
1. “车间里的心理课”教学设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实际职业场景紧密结合,设计针对不同场景的心理技能课程。例如:实训车间:可通过VR设备模拟故障处理场景,帮助学生学习情绪控制方法,提升操作失误的情绪管理能力。企业现场:通过真实投诉录音分析、传授学生识别客户情绪及有效表述自身想法,也开展角色互换演练,提升学生的客户冲突沟通技巧,提升职业心理适应能力。升学考场:通过生物反馈仪监测和正念冥想指导,缓解备考过程的焦虑,提升学习效率。2. “问题即教材”案例开发:收集学生匿名投稿的真实心理事件(如“第一次独立顶岗被质疑能力”),经脱敏处理形成“高职心理案例库”,每节课围绕一个案例展开“分析—演练—反思”,提升学生心理应对能力。在课堂上,教师选择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并总结和反思,从而增强学生心理应对能力。
(三)评价贴近:从分数考核到成长可见
1.韧性成长可视化系统:开发“心能雷达图”,动态呈现学生的六维能力值(抗压、沟通、目标感等),每完成一个实训项目即时更新,直观呈现学生成长。有利于学生了解能力提升及进步情况,从而调整学习策略、目标。2.企业认证式评价:邀请企业导师根据“职场心理适应力评估表”(含“突发问题冷静度”“团队矛盾调解效度”等指标)给予课程学分认证,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导师以学生工作表现评估认证,增强课程实用性。
四、讨论:如何实现“贴近性”与“专业性”的平衡
(一)教师能力重构:心理教师需掌握“职业场景分析”“VR教学设计”等复合技能。如通过多项培训提升能力,如设计出实际职业场景和心理健康教育互融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求。
(二)校企资源整合:校企建立长期合作,企业需提供真实心理案例,校方收集真实案例并融入课程,让学生感知实际工作中的心理问题。
(三)技术伦理考量:学生情绪数据采集时应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在使用VR设备等技术手段时确保数据采集的合法安全,保护学生隐私。如,设备应提前告知学生用途并取得学生同意。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需扎根学生真实需求,在车间里发现真问题、在场景中设置真任务、在成长中看见真改变。本文通过“三贴近”模型,即精准诊断需求、场景化教学、过程化评价,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为职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提供实践范式,助力学生向职业人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吴建斌.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改革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8),90-93.
[2]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4):111-114.
(作者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课程思政教学项目(“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项目编号:ks202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