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 2023级 王晨曦
在河南师范大学的校园里,丁永祥的名字与非遗传承紧密相连。丁永祥的研究涵盖了中原地区丰富的非遗资源,包括怀梆、狮子鼓、哼小车、二股弦等。这些非遗项目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民的情感,而他的使命,就是让这些濒危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
丁永祥从小接触怀梆,母亲是他的怀梆启蒙老师。“我的母亲现在已经80多岁了,仍经常哼唱怀梆。”丁永祥说道。这些童年的记忆,无疑是他日后投身非遗保护的最初动力。2005年,丁永祥到日本进修,在日本看到他们对文化遗产的细致保护与传承,深有感慨。所以2006年回国后,他便开始做与非遗相关的研究,这一做就是19年。“文化遗产保护不是短期的,我们的文化遗产数量很多,很多项目濒危,所以需要长期坚持。”丁永祥说。
丁永祥的工作并不局限于书斋之中。他经常走访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深入调查并记录300余万字文字资料,拍摄近2万张照片及5万多分钟音像资料,助力21个项目列入各级非遗名录。2006年,丁永祥在河南师范大学指导成立大学生非遗保护协会,举办非遗宣讲、专家讲座70余场,让艺人走进校园,将传承技艺传承给学生。
谈到非遗的保护与发展,丁永祥讲述了一个小故事。一次实地调研中,丁永祥采访到一位双目失明的老琴师,这位老琴师曾经极为保守,从不将技艺传给别人,但他们去采访时,他却要将这些技艺详细地讲给他们听。连续采访他两次,到第三次再去的时候,这位老琴师却已离开了人世。这件事在丁永祥心中充满难以言喻的惋惜与不舍,也让他意识到“非遗保护万分紧迫、迫在眉睫”。
除了坚定地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他还特别注重对文化理论的深入挖掘。近年来,他出版了《怀梆文化生态研究》等著作,并相继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诸如《仪式中的舞与歌——河南西北部地区民间歌舞小戏“哼小车”调查与研究》《艺术人类学视域下的河洛狮子鼓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非遗保护领域的理论空白,也为实践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
丁永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化传承。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加入到非遗保护的行列中来,共同守护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未来,丁永祥希望继续推动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教育传承和产业化发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非遗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有了像丁永祥这样的守护者,我们相信,这些文化的瑰宝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