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5年04月02日

毛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理论主线,其演进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萌芽与探索(1921-1949):从传播到本土化尝试。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通过《新青年》等刊物传入中国。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知识分子提出“以俄为师”,初步尝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二)曲折与积淀(1949-1978):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为后续改革开放积累经验,但“大跃进”等实践偏差亦提供了深刻教训。

  (三)深化与创新(1978-2012):改革开放与理论突破。邓小平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打破计划经济束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高速增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理论与实践互促的新阶段。

  (四)新时代的突破(2012至今):系统性理论体系的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推动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依据

  (一)现实必要性

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解决方案。例如,“十四五”规划提出“共同富裕”目标,需通过理论创新平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如浙江“山海协作”工程缩小地区差距。

  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创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上海市长宁区基层立法联系点通过群众参与立法调研,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原则。

  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高度契合。融合后形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成为全球治理共识。

  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国际合作。中老铁路建设通过技术共享与民生改善,实践马克思主义“互利共赢”发展观。

  (二)实践可行性

历史积淀深厚。百年理论与实践为新时代创新提供根基,如“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策略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方法论启示。

  现实需求迫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壁垒需强化自主创新理论,如《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新型举国体制”攻关芯片技术。

  文化融合潜力。“大同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目标均追求公平正义,但传统文化依赖道德教化,马克思主义强调制度变革,二者互补形成“德治与法治结合”的治理模式。

  国际经验可鉴。北欧福利制度通过高税收高福利实现社会公平,中国借鉴其经验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同时结合国情发展“普惠型”民生政策。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路径

  (一)理论创新:扎根实际,引领潮流

  绿色发展理论:将“双碳”目标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结合,参考《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制度。

  共同富裕理论:脱贫攻坚提炼“精准扶贫”模式,通过“万企帮万村”行动推动城乡资源均衡配置。

  (二)实践探索:多维协同,形成模式

  经济领域:“双循环”战略优化供应链布局,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治理领域:“枫桥经验”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原则完善基层矛盾化解,体现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

  (三)时代化:吸收文明成果,凸显中国特色

  数字治理:借鉴新加坡“智慧国”经验,提出“数字中国”战略,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政务透明化。

  文化融合:将“和合文化”融入国际关系,倡导“对话不对抗”的全球治理新范式。

  (四)大众化:贴近群众,强化认同

  传播创新: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马克思是对的》系列动画,以通俗语言阐释剩余价值理论。

  实践转化: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中小学教材,培育青少年生态意识。

  四、研究意义与未来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行动指南。未来需聚焦以下几点:

  理论深化: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全球视野的话语体系,如提炼“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范式;

  实践反馈:建立“理论—实践—政策”循环机制,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并全国推广;

  国际对话:依托“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参与全球知识生产。

  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根系深植中华文化土壤,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生长出中国特色理论之树。唯有坚持理论自信与实践创新,方能为实现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