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

2024年10月09日

钟华倩 钊亚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有其外在的必要性,也有其内在的可行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第二个结合”进行了精辟论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促进了西方社会科学的近、现代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二者有其各具特色的生成逻辑和文化魅力,同时二者对人类共性问题的探讨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学理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视角,探究二者在社会发展观、人民史观、实践观上具备的高度契合性,不仅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还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观与“天人合一”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演变与生产力发展的矛盾不断推动着社会历史的进程。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存在关于社会演进和历史变迁的思考。如“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认为个人的行为应符合宇宙的道义规律。“天命”思想则强调了天意和命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认为社会历史具有一种超越个人意志和选择的客观规律。“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则说明社会的礼制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产水平之上。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观念,都强调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个人的力量,都认为社会历史的演进受到一定的规律和力量的制约,人们的行为和动机必须与这些规律相符合,才能对社会历史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推动社会向着特定的方向发展,充分体现了二者在社会发展观上的高度契合。

  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史观与“民本思想”具有高度契合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之一,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考察历史的创造者,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就必须把关注的重心始终聚焦于“人”本身,充分发挥人民群众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坚守人民主体地位和作用。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思想历经漫长的历史演进,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也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如“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民者,邦之命脉”等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以民为本、为民谋福的民本思想。人民,始终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治国理政、制定施政纲领时考虑的重要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关注人民利益、尊重人的价值和全面发展以及追求社会和谐方面具有的一致性以及对人民权益、人类幸福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追求,充分体现了二者在人民史观上的高度契合。

  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与“知行合一”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实践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概念基石,“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对社会发展与历史演进具有重要作用。从实践出发,尊重客观形势,尊重客观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反对脱离历史条件的空谈蛮干,才能制定出符合规律的方针路线,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与之相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如“知行合一”“经世致用”“格物致知”“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知而不行,犹无知也”等思想都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气质以及经世致用的精神。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实践精神气质的高度重视,对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性、知与行一致性的着重强调,充分体现了二者在实践观上的高度契合。

  固本培元,求同存异,辩证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整体上都是唯物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都对社会现象与客观规律作出了准确的判断与总结,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具备高度的契合性。二者相互成就,造就文化全新形态,激发文化发展动力,巩固文化主体地位,夯实文化道路根基,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落地生根、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人心,推动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都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到客观规律的存在,但它们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和强调的价值观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新时代新征程,深刻把握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不仅要对二者的思想精髓进行继承与发扬,还要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使之实现从高度契合到有机融合的转变,更好地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撑和文化自信。为此,我们要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推动二者良性互动互鉴,相互贯通,相互成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珠联璧合的思想动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别具一格的中国智慧。

  (作者单位:钟华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钊亚楠,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研究成果,编号:24JDSZ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