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旗区人大代表、洪门镇原堤村“荣誉书记” 刘明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
“十四五”时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力期,也是农村全面小康后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转变的关键期,既要巩固拓展全面小康建设和脱贫攻坚成果,又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未来的农村生活更值得期待、值得向往。
建强基层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以“五星”支部创建为载体,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聚焦组织振兴这个关键,出实招、求实效,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锻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尤其要在党员教育培训上下功夫、使长劲,通过提高党员的政治素养、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以民为本,更好地解决基层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拓宽乡村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乡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引领和帮带作用,找准短板和弱项,在强根固本、固强补弱上下功夫,强化党支部建设。
发展乡村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村要兴旺、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乡村产业一定要振兴。在保护传统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当前都市城郊型田园综合体建设,通过争取上级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引导村民参与等形式,多措并举发展乡村农旅新兴产业,扶持一批家庭农场、生态农业采摘园、特色垂钓等农业特色种养殖产业,发展一批农家乐、民宿等乡村农旅配套服务产业,以更有效举措、更便民服务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搭起“遮雨伞”、插上“顺风帆”、注入“强心针”,不断发挥乡村产业融合项目普惠效应,带动人民群众共同富裕。
推进“人才动能”,聚力创造美好未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在“三农”问题上凿石开路、攻坚克难,坚持依靠人才、留住人才,把本土能工巧匠用起来,把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新型农民作为产业带头人重点培育,尽快造就一批乡村经济“领头雁”。大力引进人才,补齐乡土人才匮乏短板,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来源。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各方乡贤精英招进来,做到有成长条件、有晋升通道、有发展前途,并且想方设法免除其后顾之忧,让他们在乡村振兴这个大舞台上展现新作为,支持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禀赋,利用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渠道,发展特色产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人才动能”。
加快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升级版,也是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动力,必须充分认识生态振兴的主要内涵和重要作用,以生态振兴为抓手推动乡村绿色振兴。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积极推动农村环境面貌整体提升,让优美生态成为美丽乡村的底色,抓好农村改厕、清洁取暖、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就要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蓝图已经绘就,在未来的新征程上,乘势而上、接续奋斗,汇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以更大决心、更明确目标、更有力举措,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希望的田野更加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