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和事佬” 乡村解心结

2025年05月17日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翟京元通讯员 孙雅菲 杨雪冰

  在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里,卖豆腐的老杨和铁匠铺的老段因为一句话断了几十年的友情。人和人之间,一旦有了心结,也就为彼此关系蒙上了阴影。

  小说里写的是延津的故事,却也是人世间的事。如今,在延津县石婆固镇活跃着一支由129名妇女组成的“石婆千千解志愿服务队”——她们不是干部,却能平息村民争吵;不是专家,却能让贫地生金;不是教师,却能让新风浸润乡野。她们以柔肩扛起乡村治理重担,用十年光阴将“千千结”化为“千千解”。

  “为一条宅基地边界,两家吵了半个月,村干部磨破嘴皮也没用。‘千千解’队员一来,两家笑着握手了!”里士村刘忠云提起村里的“和事佬”连连赞叹。这样的场景在石婆固镇27个村并不鲜见。

  2014年,镇妇联从各村选拔文化水平高、威信高的妇女骨干,组建起这支义务调解队。10多年来,她们创新“网格走访+情感感化+案例引导+法律释疑”的“四化”模式,将510余起纠纷化解在家门口,成功率在98%以上。南秦庄村的秦天伟感慨:“家庭矛盾、地界纠纷,韩素兰队长跑断腿也要管到底。现在村里有事就找‘千千解’,真应了那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这支队伍的专业性源于镇党委的“硬核”支撑:法律知识、心理学、调解技巧等专题培训累计超1200人次,让“土办法”接轨新理念。镇妇联主席郑俊阳介绍,队员们既是网格员,又是“情报员”,每日穿梭于村巷,从家长里短中捕捉矛盾苗头。南秦庄村调解队队长韩素兰的经验是:“按网格分片,问题早发现、早介入。”没有高深理论,只有换位思考的温情,这支“不穿制服的调解队”成了群众心中的“定盘星”。

  若说调解纠纷是“治标”,那么带富乡亲便是“治本”。在南秦庄村的甜瓜大棚里,队员许敏的故事诠释了“千千解”的另一重使命。3年前,她与省农科院合作引进秸秆种植绿宝甜瓜技术,却遭到村民质疑:“祖辈种地靠经验,你这‘花架子’能行?”许敏不争辩,默默承包大棚作示范:育苗时守在田埂记录温度,嫁接时手把手教村民操作,销路难时又带头跑展会、开网店。如今,“南秦庄甜瓜”以清甜多汁闻名,年亩均收入突破3万元,带动40余户村民增收,连曾经最抵触的村民也竖起大拇指:“现在种瓜有技术、卖瓜有渠道,心里忒踏实!”

  甜瓜产业的崛起仅是“千千解”赋能乡村振兴的缩影。队员们将调解中积累的信任转化为发展动能:组织农技培训、对接电商平台、打造区域品牌......昔日调解矛盾的“和事佬”,变身产业帮扶的“领头雁”。

  在石婆固镇,她们的身影还活跃在更广阔的舞台。人居环境整治中,她们带头清理沟渠,动员村民“门前三包”;关爱“三留守”人员时,她们定期上门送药、陪聊,被孤寡老人称作“亲闺女”;推动移风易俗中,她们自编快板宣传“零彩礼”,劝退多家铺张婚宴。如今,各村红白事比阔气的少了,读书跳舞的多了;婆媳争吵的少了,互助合作的多了。乡风之变,如细雨润物,悄然重塑着乡村肌理。

  10多年间,这支队伍荣誉等身: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河南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但比奖牌更珍贵的是群众的口碑。她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既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也离不开这般细密绵长的“绣花功夫”;基层善治,既要有制度创新的“筋骨”,更需有巾帼柔情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