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课程思政中伦理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路径探索

2025年05月09日

杨旭红 王娥

  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护理人才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作为培养护理人才的重要环节,护理专业教育需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其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塑造。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成为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伦理教育和人文关怀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素养,在当代护理人才培养中具有特殊意义。伦理教育关注护理实践中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抉择,涉及生命伦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而人文关怀则强调对患者的情感支持、尊严维护和个性化照护,体现了护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二者的有机融合不仅是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更是培养德才兼备护理人才的重要保障。

  1.伦理教育与人文关怀的内涵及其在护理中的重要性

  1.1伦理教育的核心内容

伦理教育是护理专业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其在复杂医疗环境中作出道德决策的能力。伦理教育的内容涵盖多个维度:生命伦理关注对患者生命权、健康权及尊严的尊重,例如在重症监护、临终关怀等场景中,如何平衡救治与患者意愿之间的矛盾;职业伦理聚焦护理行为的规范性和责任感,包括保密原则、诚实守信、公平对待患者等基本准则,例如在患者隐私泄露风险下的信息管理要求;社会责任强调护理工作者在公共健康领域的使命,例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需兼顾个体权益与集体利益。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护理伦理教育的框架,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识别伦理冲突、掌握道德推理的方法。

  1.2人文关怀的本质及在护理实践中的价值

  人文关怀的本质在于将“人”置于医疗服务的核心,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情感体验及社会文化背景,而非仅将其视为疾病载体。在护理领域,人文关怀体现为对患者个体差异的尊重、对病痛体验的共情,以及对整体生命质量的关注。如手术前安抚患者的焦虑情绪,在慢性病管理中倾听患者的生活困扰,或在跨文化护理中尊重不同群体的信仰习俗,均是人文关怀的具体实践。这种关怀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开放的沟通心态和持续的情感投入,从而在技术操作之外建立与患者的信任纽带。人文关怀的实践价值在于提升护理服务的质量与深度。它能够缓解患者的无助感和孤独感,增强其对治疗的配合度。另外,人文关怀有助于缓和医患矛盾,降低因服务态度引发的纠纷风险。在技术日益精进的医疗环境中,患者对情感支持的需求日益凸显,缺乏人文关怀的护理容易被视为“机械化的操作”,进而削弱医疗服务的整体价值。

  2.护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现状与挑战

  2.1现有课程思政模式的分析

当前护理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多采用“显隐结合”的模式:一方面通过独立的思想政治课程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尝试将思政元素融入《护理伦理学》《内科护理学》等专业课程。在实际操作中,常见的模式包括案例教学“显隐结合”、专题讲座和课堂讨论。例如在讲授护理技能时补充医患沟通案例分析,或在伦理学课程中引入当代医疗热点话题的辩论。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价值思考,但也存在明显局限性。现有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系统性和深度不足,许多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呈现碎片化特征,缺乏与护理专业知识的有机渗透。例如部分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仅以“口号化”方式强调职业道德,未结合具体临床场景进行价值引导。而伦理教学内容多集中于理论条文背诵,缺乏对真实伦理冲突的批判性探讨。

  2.2人文关怀教育的缺失或不足

人文关怀教育在护理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边缘化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仍以技术操作为核心,将人文关怀类课程列为选修课,或因学时压缩导致教学内容简化。在教学过程中,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常被窄化为“服务态度教育”,忽视了对患者心理、社会文化需求的系统性认知培养。例如护理操作课程更关注器械使用规范,而较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肢体语言传递同理心。在临床见习中,考核重点仍集中于技能完成度而非患者的情感反馈记录。这种缺失导致两个层面的危机:一是学生人文素养的浅表化,表现为沟通技巧机械化、情感共情能力不足。例如面对临终患者的情绪波动,学生可能仅掌握标准化安抚话术,却无法根据患者个性需求调整支持方式;二是护理教育的工具化倾向,过度强调“治病”而忽略“医人”。

  2.3教师思政教学能力与资源限制护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推进受到师资队伍结构和教学资源的双重制约。从教师视角看,专业教师思政素养不足是首要挑战。长期从事技术教学的教师因缺乏伦理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知识储备,难以在专业课程中自然导入人文价值元素。例如在讲授静脉穿刺技术时,教师可能仅强调操作规范,却未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在操作过程中减轻患者不适感或进行心理安抚。资源层面的限制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载体匮乏。现有教材多未系统编排思政融入点,教师需自行挖掘思政元素,但缺乏统一的案例库、影像资源库支持。二是实践平台不足。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需要医院、社区等真实场景的长期浸润,但许多院校的实训室仅能模拟操作流程,无法还原伦理决策的复杂性。三是评价体系滞后。当前考核仍以理论笔试和技能达标为主,对伦理判断、共情能力等思政教育目标的评价缺乏有效标准,难以形成教学闭环。

  3.伦理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路径探索

  3.1优化课程体系

实现伦理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需要从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与重构入手。一方面应建立“显性+隐性”双轨并行的课程结构,将《护理伦理学》《内科护理学》等显性课程作为核心主干,同时嵌入跨学科内容;另一方面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伦理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的交叉融合,例如将“临终关怀中的家庭沟通伦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护理冲突化解”等主题纳入课程框架,帮助学生形成多维度的人文视角。此外,课程设计中需要强化隐性教育载体的开发。通过组织患者故事分享会、开设医院志愿服务必修环节、邀请临床护士长讲述职业经历等非传统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护理工作的伦理挑战与人文温度。

  3.2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灌输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伦理与人文议题的深层思考,亟需探索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其一,案例驱动的沉浸式学习能够有效弥合理论与实践的断层。例如设计包含伦理争议的临床案例(如末期患者放弃治疗的意愿与家属诉求冲突),要求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辩论等方式模拟决策过程,在立场碰撞中理解护理行为的道德边界。其二,叙事医学教学法可强化人文共情能力,引导学生通过书写患者疾病叙事、分析医护日记等方式,打破“技术视角”的局限,深入感知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社会关系对其健康的影响。新兴技术手段的引入也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可能。例如使用虚拟现实技术(VR)构建医患沟通模拟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训练同理心表达;通过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生成动态伦理决策树状图,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情境下的价值权衡逻辑。3.3 加强实践教学中的思政引导

  护理实践教学是伦理价值观与人文关怀落地的重要场域。首先,需在临床实习中建立“双师制”指导模式,由临床护士与思政教师共同带队,例如在产科实习时既考核产程观察技能,也关注学生对产妇焦虑情绪的疏导记录;在急诊科轮转中增设“伦理突发事件沙盘推演”环节,引导学生对抢救优先级排序、家属情绪管理等复杂问题展开反思。其次,应开发实践教学专用评估工具,将人文关怀表现纳入考核指标,例如在静脉穿刺考核中增设“操作全程沟通流畅度评分”,在病例汇报时要求分析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其康复的影响。同时,可通过“叙事护理实践档案”建设,要求学生在每轮实习中记录三个典型案例,既包含技术操作总结,又需要描述与患者的情感互动过程及伦理决策依据。

结语

  护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在于实现价值观塑造与专业教育的双向融合,而伦理教育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是这一进程的关键突破口。通过重构“显隐共生”的课程体系,打通伦理认知与人文素养的培养链路;借助沉浸式、交互性教学手段,推动价值引导从知识传递向情感认同转化;更需要在临床实践场景中建立思政引导长效机制,将人文关怀具象化为可观察、可评价的护理行为准则。

  (杨旭红系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医学院副教授,王娥系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医学院副教授;本文系鄂尔多斯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新时代高校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2024JGH246);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2023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内科护理学”(2024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