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教学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2025年04月25日

王美玲

  数智技术拥有虚实互动、沉浸共生、镜像孪生、时空穿梭等特性,这些特性与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取向、育人目的和教学方法非常契合。对于自主性很强且极具可塑性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数智技术可以通过数据建模和算法改良来营造虚拟现实教育场景,创建虚实结合的数字人形象,带来超出传统认知的交互感受,进而冲破内禀属性的限制。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向数智化转型,可以实现教育范式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变”的革新,这种转型既符合愈发多元的教学需求,又符合个性化学习期待,还为高校完成“立德树人”主要任务提供了更新途径。数智技术的植入式应用为高校思政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助力其在守住思想性与政治性根基之时,做到教学形式的现代性超越。

  一、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要转向

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思政工作正经历着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变革,这一进程的显著特征是数字化与网络化的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者积极创新,将数据科学与技术元素巧妙融入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显著提升教育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地理解和吸收知识。同时,数智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信息获取和交流的形式,还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教育工具与平台,这些变化持续驱动着高校思政工作的现代化进程,使之更加契合时代需求,有效增强教育的互动性和影响力。

  高校思政工作的情境构建日益多样化,教育者依据课程主题与学生的多元需求,精心营造了涵盖多种学习模式、课堂讲授情境、在线学习情境及实践教学情境在内的丰富学习环境,通过多元化教学情境,能促使学生在多维度上深入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显著提升他们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度与感悟深度。同时,数字智能技术的兴起正驱动着信息传递媒介从传统的实体形态逐步转向数字化形式,这一转变不仅加速了物理教育空间与网络教育空间的融合进程,而且深化了现实与虚拟教育环境之间的互动联系,实现了两者的无缝衔接。由此,我们构建了一个高度互联且智能化的教育生态系统,旨在全面提升教育体验与效能。

  二、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

要拓展虚实融合的应用场景,就要依靠元宇宙技术创建数字孪生基地,把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任务变成沉浸式体验项目,通过加强现实还原重大工程现场来安排远程协作攻关,塑造虚实结合的社会调研模式,创建跨校际的资源共享联盟,用智能合约技术达成优质资源的分布式保存和可信流转。在执行过程中,要着重开发“思政数字人”这种虚拟助手以达成全天候随时响应机制,凭借建议算法制订“精准滴灌”式的教育方案,将热点话题和经典案例转变为互动式学习资源,通过同辈之间的经验共享与知识传递来优化育人效果。教学资源创建要对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分类整合视频课程、案例库等各种素材,创建成可检索、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库。

  从操作角度而言,要形成数据采集的匿名化标准及算法运行的透明化流程,可依靠加密技术和权限分级来保障师生的隐私权益。对于教学场景中所采用的算法模型来说,应当公开其训练参数以及价值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技术开发的整个阶段。就制度来讲,则要完善数字技术应用的国家标准,清楚界定数据保存的时限、共享的范围及知识产权的归属,还要创建第三方伦理审查机制,针对智能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和价值观导向展开动态监测,加强技术和教育的协同更新,这是打破当下困局的关键渠道。此外要警觉技术被工具化的偏向,防止因过度依赖智能设备造成教学内容娱乐化,比如在利用AI学情分析开展精准教学时,保留师生当面交流思想的独特价值,创建本土化的智能教育平台,有益于对抗技术中立表象背后的意识形态渗入,把文化主体意识融入算法底层,保证技术更新一直朝着“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发展。

  数智化转型对师生的新型思维能力有了更高要求。第一点是立体感知能力,也就是打破传统二维平面的信息接收模式;第二点是泛在交互能力,既可以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参加跨地域协作学习,又能够识别并避开虚拟空间中的意识态势风险;第三点是动态生成能力,利用智能感知设备随时捕捉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反馈,将师生互动的数据转为课程改善的决策依照,使学习者由知识消费者变成内容共创者,进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这种能力体系的形成,其本质是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予以数智化阐释,实现思政教育精准化、个性化。重塑教学主体的协同机制,达成人机智能的有机融合,师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关键要素,二者的能动性需凭借数智技术优化得以加强。针对教育对象而言,则要搭建依靠动态学情监测的全期限成长画像系统,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学生的认知偏好以及价值取向,进而制订契合个体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案,开发智能导学系统,把学习路径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借个性化知识图谱的推送唤起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师队伍塑造上,要创建分阶递进的数字能力提升体系,把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细化为基础操作、数据建模、智能融合三个层级,并且开发与之适配的虚拟教研室、AI教学沙盘等实训平台,定时开展依靠自然语言处理的教学设计智能改善培训,助力教师掌握多模态资源开发、情感计算辅助等前沿技术,通过塑造数字素养动态评价模型,对教师的技术应用效能实施量化分析,再有针对性地开展算法伦理、数据安全等专门研究,保证教师既能够驾驭智能工具来革新教学模式,又可以坚守教书育人本质。

(作者系辽宁对外经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