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2025年04月11日

  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既是对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要求和《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的细化落实,亦是金融业自身深化供给侧改革、践行“金融为民”的必然选择,标志着我国养老金融改革从局部探索迈向系统集成。《方案》以顶层设计、创新思维,统筹市场活力与风险防控,为构建中国式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提供了行动指南。

  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破解“需求旺盛而供给滞后”的困局。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长期依赖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占比不足10%,且产品同质化、服务单一化问题突出。老年人医疗护理、财产规划等多元化需求难以满足,养老产业融资难、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短板制约银发经济发展。对此,《方案》以“全链条改革”思路,聚焦养老金管理、产品创新、产业支持和监管优化四大维度,推动金融资源与养老需求精准对接。比如,明确要求开发“长期护理+保险支付”“养老社区+信托服务”等复合型产品,将资金保障与实体服务深度融合,延长养老金融价值链。

  在实践路径上,《方案》以三大抓手撬动系统性变革。一是强化多层次养老保险支柱功能。银行保险机构需深度参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提升企业年金管理效率,同时扩大商业养老产品供给。创新导向下,终身年金、养老目标基金等产品将更注重风险收益平衡,而“养老储蓄+理财+保险”的组合式服务,则为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选择。二是激活养老产业金融支持。针对养老机构融资难问题,《方案》提出专项信贷、债券融资和产业基金协同发力,重点支持智慧养老、康养旅居等新业态。三是提升老年人服务体验。从简化业务流程、增设适老化设施,到加强反诈宣传、建立“先行赔付”机制,《方案》推动金融服务从“可及性”向“获得感”升级。

  监管体系的适应性革新为改革保驾护航。针对养老金融周期长、风险交织的特点,《方案》构建“分类监管+科技赋能+跨部门协同”的新模式。例如,建立机构资质分级制度,限制短期投机行为;运用大数据追踪资金流向,确保养老产品“专款专用”。同时,“消费者救济机制”明确销售误导等行为的先行赔付责任,为老年人权益筑牢防线。这些举措既赋予市场创新空间,又守住风险底线,体现“放管服”改革的深层逻辑。

  养老金融改革的经济社会价值远超行业本身。一方面,长期资金池的扩容为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注入活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通过股权投资科创板企业,实现保值增值与硬科技扶持的双赢。另一方面,银发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催生新增长极。这些创新实践,折射出养老金融从“资金管理”向“生态共建”的演进逻辑。

  当然,改革仍需直面深层挑战。普惠性与商业可持续性的平衡、长期护理保险精算数据不足、跨行业协同壁垒等问题,需政策与市场共同破题。部分机构通过跨境合作补齐短板,如借鉴欧洲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经验,或联合医疗机构优化保险定价模型,为行业提供他山之石。中国养老金融的探索并未照搬照抄欧美市场化模式,而是在“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框架下,积极探索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特色之路。相信随着《方案》的落地,一个更健全、更有温度的服务体系将加速成型,不仅托起亿万老年人的幸福晚年,更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开新局面。

(武建强)